北京膠囊公寓更像是黑色幽默

老百姓的智慧從來都是無窮的。面對瘋漲的房價,在無奈、無助又無語的情況下,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反抗心態。
這不,深圳集裝箱蝸居現象尚未淡出公眾視野,一位北京老人設計的「膠囊公寓」呱呱落地。

膠囊公寓,顧名思義就是像膠囊一樣的房子,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小:房間長2.4米、寬僅0.72米,剛剛夠一個中等身材偏胖的男士平躺著。

膠囊公寓的設計者是78歲的黃日新老人。據他介紹,公寓每間面積不到兩平方米,裡面可躺、可坐、可看電視、上網。黃日新老人說,他不為賺錢,只想找到一種解決剛畢業的大學生過渡性住房問題的辦法。

老人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但令老人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善舉關注的多,真正來他這租房的寥寥無幾。

一方面,房價高企不下,租金水漲船高,蟻族們為尋一片安身之地叫苦不迭;另一方面月租200元的膠囊公寓無人問津。這是為什麼?

只要我們仔細打量一下膠囊公寓,你會發現,它在解決新大學生過渡性住房方面不會有所作為。首先,狹窄的空間似乎演繹著一個黑色幽默。長2.4 米、寬僅0.72米的房間放一張單人床都捉襟見肘,又怎麼能飲食起居?關鍵是,住進膠囊公寓,不僅僅是面積狹小,更重要的是人的尊嚴打了折扣。莘莘學子絕對不願住進沒有起碼人格尊嚴的彈丸之地。

膠囊公寓的居住功能成問題,但其勸世功效和警示作用有目共睹。正如黃日新老人所說,希望引起社會對蟻族困境的關注,引起政府對高房價的強力遏制。從這個層面上看,似更應解讀為民眾化解蝸居尷尬的民間智慧,是對當下樓市暴漲局面的無情諷刺。

所以,膠囊公寓的出現和被冷落的現實,應該讓那些政府要員們,說大話不腰疼的房地產商們幡然悔悟:構建和諧社會,憑膠囊公寓實現不了,沒有住房不會和諧。讓百姓「居者有其屋」,是政府和有責任感的企業家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