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異鄉劍客 遊子思源

作者:張頌宇  2010-03-28 21:1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記者張頌宇採訪報導】長期旅居米蘭的華人畫家霍剛,一直運用中國的元素,嘗試在現代藝術中找出中國繪畫的路。已故詩人畫家秦松曾於一九八一年在紐約遙贈霍剛的一首長詩《米蘭一劍》中描述霍剛是一把「斜插米蘭」的劍。這個揮畫如劍的異鄉客,有如劍客在嘲雜的人聲中閉目傾聽劍音的流動,他努力地尋尋覓覓,要為中國的繪畫開闢一道新的發展。

2010年3月,這個異鄉客在朋友的邀約下來到臺北,霍剛從義大利回到曾居住了十幾年的臺灣。重新傾聽到中國純正文化藝術的源頭活水,藝術家似乎找到了另一種人生的光亮。三月二十二號下午,他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觀賞了神韻紐約藝術團的表演。在步出演出會場時,霍剛用爽朗、宏亮的聲音說:「心情很好啊!很好啊!」

在秦松筆下的霍剛是位「情真勝於萬言盡,勝於那個很難說的人」。對於神韻藝術團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創作源泉作的藝術表現,多年致力於將中國繪畫在現代藝術中發揚光大的霍剛,這位惜言如金的遊子感慨萬千。

「我喜歡那個手絹的舞蹈。是中國的東西啊!還有二胡獨奏,拉得很好。中國樂器有種傷淒感,中國人苦了一百多年唉! 還有佈景的美感,拿來做電影很好。」霍剛帶著回到家鄉的親切,懷有說不出的榮耀。

不同於其他中國文化藝術的表演,神韻藝術團舞蹈家們演出的節目,帶給人們清新和感動。而霍剛似乎從中得到了另一種啟發:「最主要的是道德教育,沒有道德教育什麼都不行。然後加上現代的教育,才能發揮年青人的才能。」

霍剛(本名霍學剛)是「東方畫會」的創始人之一。在米蘭待過的中國人,鮮有不知「霍大哥」這名號的。霍剛一九三二年生於南京,十一歲那年,父親為國捐軀。十五歲時他走進創於南京的遺族學校(華興育幼院前身)。後隨校遷臺。一九六四年,霍剛帶著有限的儲蓄,背起了簡單的行囊遠赴歐洲,最後落腳在時尚與古老並存、新舊藝術融合的義大利西北方大城——米蘭延續他的藝術創作。他的努力受到了人們的賞識,曾與1966年榮獲義大利Gubbio市國際藝術發展獎及義大利Novara市國際繪畫金牌獎。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