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從好好吃飯開始做起

俗話說:「病從口入」,那麼「健康也從口入」的說法成不成立呢? 其實,很多疾病就是因為「不會飲食」而得的。這麼說,或許有人會很不服氣,說吃吃喝喝誰不會呀?可是我們在飲食方面,究竟應當如何選擇食物?如何兼顧各自不同的體質?這些問題你是否認真地思考過呢?

其實,這些問題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說難可以扯到「陰陽五行」,說簡單一點就是標準的「四菜一湯」。為什麼呢? 因為四菜各偏向不同的味道,有甜的、酸的、辣的、咸的,加一碗湯,「淡」則養脾。

五味入五臟,也可養五臟

《黃帝內經》裡講:「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用現代的話解釋就是:飲食之中,味道偏酸的就先入肝,偏苦的就先入心,偏甜的就先入脾,偏辛辣的就先入肺,偏咸的就先入腎。

一餐飯若是有這五種味道,就可以根據身體所喜,隨意吃適合自己口味的飯菜了,五味入五臟,也就可以養五臟。

你愛吃「苦」嗎?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有疑惑:為什麼《黃帝內經》談到苦味,而你的菜中沒有苦呢?若是沒有了「苦」,又如何養心呢?如果你能想到這個問題,那說明你還真的是心思細膩。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

現在我們吃飯,除了填飽肚子,給身體補充正面的能量,還有很大的「享受」成分在裡面,尤其是享受美食、吮指回味無窮。大家可以想一想,苦的東西有誰願意吃呢?若不是到了萬不得已,沒幾個人喜歡「吃苦」。菜的味道中,酸的有人喜歡,甜的、辣的、咸的都有人喜歡,可是,唯獨愛吃苦的,喜歡者寥寥無幾!

中國菜的做法講究五點
中國菜的做法,都很有講究。第一個是「色」,第二個是「香」,第三個是「味」,第四個是「形」,還有一個「神」。所以,我們在做菜的時候,要盡量把「苦」 去掉。當我們將酸的、甜的、辣的、咸的放在一起的時候,其實「苦」已經暗藏裡面了,這是五味調配的結果。

當我們吃完東西後,透過消化、氣化,能量該往那輸送,人體會很自然地分配。所以說,即使沒有吃苦,透過別的味道的調和,氣化的能量一樣能往心聚集。

四菜一湯—最健康的飲食
例如招待客人時,四菜一湯是很標準的餐食,辣的、甜的、酸的、咸的全具備了,加上一個湯,你若說這道菜味重,加點湯一調便輕爽了。這一瞬間,五味就都入到五臟去了。四菜一湯正好是一個五行之術,有水入腎了。這就是我們說的「五味養生」。

對於一個三口之家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族來說,最健康的飲食應該是「四菜一湯」,這四菜一湯,說穿了就是要把五味灌輸到五臟之中。當然,這四道菜的四味,還得根據全家人的不同喜好來分配。

可能老爺子口味重一些,老太太口味淡一些,兒子喜歡辣的,女兒喜歡甜的。我們做成四菜一湯,就剛好兼顧不同的味道。總之,其中肯定有一個適合你的口味,總不會這四道菜全是甜的或全是酸的。

大家想想,你最喜歡吃的家常菜是什麼?像「魚香肉絲」,因為裡面有辣的、有酸的、有咸的,還有甜的,一道菜就解決了四味的問題。

自己喜歡的飲食最合理
合理的飲食是什麼?就是找適合自己的菜來下飯。比如我「吃飯的原則」就是:第一,不能浪費;第二,找一個自己喜歡吃的。我喜歡吃「麻婆豆腐」,那我就會將這道放在我眼前,你如果也喜歡吃,也可以吃走一半。

都說海參、鮑魚滋補,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人家吃可能是養生,你吃起來就是毒藥,這是因為大家體質不一樣。中國人吃飯時很熱情,主人常常會給客人夾菜,讓你吃吃這個、嚐嚐那個,往往別人給你夾的菜,你根本不喜歡吃,沒用公筷夾又怕不衛生,可又不好拒絕。

西方人很看不慣中國人這一點。其實這是一種熱情的體現,怕你吃不飽。那麼,我們不妨把這種熱情稍稍降溫,讓大家各取所好,隨意食之,這樣才是真的對大家好!

看似簡單的四菜一湯,實際上是一種取巧且實惠的養生之道,且暗藏著深奧的五行之術在裡面。日常生活中,我們若是能經常這樣搭配飲食,必定會吃出一身健康來!

 

摘自《活到天年3─人體通補養生手冊》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