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本來只是蘇州城外一座小寺,自從張繼《楓橋夜泊》流傳之後,成為一處名勝古蹟。
張繼,字懿孫,南陽人(有人疑襄州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鹽鐵判官。其詩多登臨紀行之作,不事彫琢。有《張祠部詩集》。
寒山寺原名叫普明禪院,寒山寺、楓橋寺都是它的俗名,由於張繼此詩的影響太大,自唐代至今,一般人都只知道寒山寺。
據考證,這是在安史之亂即將收尾的那一年,公元七六二年,張繼逃難到江浙一帶寫的詩。逃難,就不是一般的天涯漂泊,這種逃難的苦悶,也就不是一般的鄉愁旅緒所能概括的。詩人乘船來到蘇州,停泊在楓橋鎮這裡。他站在船頭,看一彎新月顯現又往西沉落去,聽烏鴉鳴噪又終於停下來,望著江上點點漁火,還有寒山寺朦朧的輪廓。由於感到寒冷,知道正在下霜。他滿懷愁緒,睡意全無。站久了,他終於不得不回到船艙去,"對愁眠",也就是抱著排解不開的愁緒躺下。可是睡不著,挨到半夜了還是睡不著。正在這時,忽然寒山寺響起了悠悠的鐘聲,低沉而緩慢,一聲聲敲走了剛剛襲來的一絲朦朧的睡意,敲醒了在異鄉逃難的無法排解的悲苦。於是這首詩在他心頭隱現,由一鱗半爪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最令人無奈的,就是在於借寒山寺的鐘聲敲醒人的夢境以後,把人撂在這荒寒中無有著落,並讓他用一生的經歷來消解這夢後的淒苦。
有人把張繼列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大歷十才子都喜歡參禪訪道,游情山水,他們所處的時代,正是安史之亂使充滿浪漫氣息和理想主義的盛唐精神一掃而光的時代。於是他們不得不揹負著沈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態中,無可奈何地去尋找自己無從把握的歸宿,《楓橋夜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出來的。
一首七言絕句,數百年來,為國內外人士如此愛好和重視。它又使一個荒村小寺成為千秋名勝。這是《楓橋夜泊》詩獨有的光榮。
http://bbs.secretchina.com/viewtopic.php?f=31&t=4496
- 關鍵字搜索:
- 一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