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4萬億沒有一分錢進樓市的荒謬之處
為了應對輿論對於央企地王的指責,國資委推出「市場論」。
3月17日,《新京報》報導,國資委新聞處相關負責人表示,「4萬億政府投資一分都沒流入樓市」,央企投入房地產開發的資金不是來自於4萬億政府投資。對於近期國資委是否出臺政策進一步規範央企投資房地產業,國資委的一位專家則表示,「掛牌出讓土地是政府發展房地產的政策,如果說要國資委出臺禁令限制投資房地產業,並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國資委官員表示,央企拍地完全遵照土地出讓制度等規則,總體而言,央企土地儲備並不多。
4萬億沒有一分錢流入樓市嗎?3月17日,《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一份名為《審計移送處理書》的文件披露,上海江橋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以京滬高鐵名義獲取銀行貸款20億元,其中13.2億元用在了土地開發等無關項目上。連京滬高鐵防守如此嚴密的項目都有假借名義獲取貸款之事,何況其他?
並且,什麼叫自有資金?比如,央企獲得20億的投資,原來準備投入項目的資金就可以投入房地產,所謂的自有資金投入,不過是獲得廉價社會資金的婉轉表達。截至2009年12月10日,當年有17家房企與銀行簽署了授信協議,授信總額接近4000億元,對於央企的授信遠超此數。這到底是自有資金還是信貸擴張的產物?玩這種數據遊戲,有意義嗎?同樣是3月17日,《中國企業家》雜誌報導,一位央企房地產企業內部人士曾透露,集團制定的2009年買地計畫必須花掉多少億,但苦於拿不到好地,所以一旦有好地就會不惜一切拿下。這與筆者從某大型企業得知的信息如出一轍。
主業、副業分離是國資委設立初衷之一,也是央企重組的要義。國資委曾經提出,中央企業將進一步向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按照國資委的解釋,「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包括國防軍工、石油石化、電網電力、電信、民航、航運和煤炭等重要礦產資源開發。2004年,國資委曾下發《關於中央企業房地產業重組有關事項的通報》,中房集團、保利集團等14家房企相繼被國資委圈定為「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央企,具備重組其他非地產主業央企地產業務的權利。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華僑城集團公司等5家企業成了國資委推薦的整合中央企業房地產資源的載體和平臺。難道現在的國資委與2004年的國資委有什麼本質不同?
2007年是適逢樓市大牛市,國資委握緊「管理者」的權力,幾度重申要嚴格控制央企用於投資股票、房地產的資金流向;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樓市低迷,國資委以「出資人」的姿態,不惜成本高調推進房地產央企的整合重組——可見,國資委完全有權力主導央企的併購重組。
而現在,超過七成的央企進入樓市,國資委的資料曾顯示,中央直屬企業當中,涉及房地產業務的達100家以上,據粗步估計,房地產資產超過1800億元,這算是主副分離嗎?房地產不僅與地方財政捆綁在一起,還與央企的命運捆綁在一起,中國經濟是更安全了還是更危險了?一旦發生類似美國的金融危機,中國經濟該何去何從?
從總體而言,央企土地儲備不多,那是指的2009年以前從市場招拍挂競得的土地不多。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國企、央企的改製成本大多靠國有劃撥的土地,現在央企擁有的土地資源不在少數。而現在,央企進入招拍挂市場卻是異軍突起。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2009年成交總價排在前10位的地塊中,國企獨佔8席,成交樓面地價前10的企業中,也同樣有8席被國企佔據。而在2007年總價及單價「地王」中,國企與民企之比則為3:7和4:6。
央企進入房地產市場是真正的市場行為嗎?恐怕未必。所謂市場行為,前提是競爭環境的公平,當央企獲得絕大部分的社會資源時,由央企談市場,會成為笑談。說白了,央企地王頻出說明央企獲得的廉價資金過多、上繳紅利過少,在保值增值的壓力下飲鴆止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