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羞愧之心

羞愧和善良都是人類最可寶貴的品格。心懷善良,則能夠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悲憫貧窮,同情弱小;心存羞愧,則能夠嚴於律已,寬以待人,積善行好,施恩於人。唐代詩歌中就有不少描寫「羞愧之心,善良之意」的作品,無論是為官一方、造福於民的官員,還是顛沛流離、生活艱苦的士子,他們的立身行事、接人待物都表現出一種出自良知和道義的善良,出自責任和擔當的愧疚,這份善良,這份愧疚,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欽佩。

韋應物晚年擔任滁州刺史期間,曾給自己的好朋友李元錫寫過一首詩——《寄李儋元錫》:「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詩歌一方面抒寫了對分別一年之久的老朋友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傷感國運時勢,憂慮黎民蒼生。寫作此詩時,詩人任職滁州刺史僅一年,這一年裡,他親身接觸到人民生活苦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為感慨,嚴重憂慮。特別是這一年的冬天,長安發生了朱泚叛亂之事,亂賊稱帝號秦,篡奪政權,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復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打探消息,到寫作此詩時,探者還沒有回滁州,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多麼憂慮焦急。於國家而言,京都叛亂,落入賊手,皇上逃難,下落不明;於個人而言,老邁多病,滯留他鄉,自身難保,前途茫茫。詩人想辭官歸田,過逍遙日子,詩人想念老朋友,共話淒涼,可是他又看到國運危艱,百姓逃亡,他覺得自己有責任來為國家分擔些什麼,為百姓做點什麼,可又無能為力,覺得自己是白拿俸祿,問心有愧啊!換個角度想想,他要是信奉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哲學,完全可以一走了之,而且保證也不會招致社會上的流言蜚語,但是,韋詩人覺得,他是一位地方官,拿國家俸祿,有責任替國分憂,有義務替民解難,最困難的時刻最需要官員,因此他內心焦急不安,他倍感慚愧。迫於形勢,他也許不能做些什麼,但是心存善良,心存道義,心存愧疚,對於一個封建官員來說,的確難能可貴。

白居易也是一個頗具菩薩心腸和道義情懷的詩人,從政為官,時刻把目光投向蒼生大地,時刻把心思系念底層民眾,視人民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視人民的不幸為自己的不幸,常常把自己的處境與百姓的不幸作對比,進而責問自己,於國於民,建樹不多,問心有愧!他的詩作《村居苦寒》就充分流露出一個正直、清廉而又富於責任心的官員的矛盾心理。詩歌是這樣寫的:「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辛苦。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褐裘覆絁被,坐臥有餘溫。倖免飢凍苦,又無壠畝勤。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這首詩寫於元和八年十二月,其間,白居易因母親去世,離開官場,回家居喪,可謂不在官位,也不謀政事,但是這年冬天他所見所聞的悲慘情景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路見不平,不能拔刀相助,也要仗義執言,替農民鳴窮叫苦,問自己良知何在。農民在北風如劍,大雪紛飛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們是多麼痛苦啊!可是自己呢,在這樣的大寒天卻是深掩房門,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蓋,既無挨凍受餓之苦,又無下田勞動之勤,兩相比較,詩人深感慚愧和內疚,以致責問自己,我到底是什麼人?言外之意,非常豐富:我憑什麼和受苦受難的農民如此不同?他們也是人呀,他們和我應是平等的呀?我為他們做了些什麼?又能做什麼?他們的不幸和痛苦,有我一個封建官員的責任啊!作為一個封建官員,能夠把自己的優裕生活與農民的窮苦不幸作對比,而不是貪圖安逸,追求奢華,進而捫心自問,反思不是,何其謙遜,何其真誠,又何其善良!白居易真是一位情系蒼生,心懷慈悲的偉大詩人。
杜甫大半生拖兒帶女,漂泊西南,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可是你看他的《又呈吳郎》,不能不叫人震撼,不能不令人潸然淚下:「堂前扑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窮困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大歷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裡。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經常來打棗,杜甫念她無食無兒,可憐巴巴,從不加以干涉,順其自然,任憑她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想打多少棗就讓她打多少棗。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吳姓親戚,自己搬到了離草堂十幾里路遠的東屯去。沒想到這位親戚非常小氣,非常冷漠,他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老婦扑棗。老婦趕過來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去勸告這位吳姓親戚:你看這位老太太,孤孤單單無食無兒,幾乎窮到靠扑棗為生的程度,你不但不幫她一把,反而插上籬笆,禁止她扑棗,你這不是見危不幫,見死不救嗎?正因為她一貧如洗,正因為她無以為生,正因為她心懷忐忑,你反倒應該親近她,關照她才是啊!這年代,兵荒馬亂,人人自危,我們和這位老太太一樣都是苦命人,生活一樣難以得到保障,在關鍵時刻,互相幫助一下,不是理所當然的嗎?看到她度日維艱,楚楚可憐的樣子,我恨不得多幫她一把,但是力不能及,倍感慚愧啊!也許能幫她的只是幾株棗樹,幾棵棗子,而你還在為此斤斤計較,真是不該啊。你看杜甫就像一個心懷慈悲,樂施好善的慈善家,只要有可能,他總是想方設法幫助窮人,並耐心勸說身邊的人也加入他這個隊伍,如果不能幫人一把,他會感到不安,慚愧,總像欠債未還別人一樣。這就是偉大詩人杜甫內心深處人性光輝最能觸動我們心靈的地方,這就是杜甫大愛無私,仁者深情的有力體現。

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在世人的心目中,向來是傲岸不羈,疏狂放浪,尤其是對權貴大膽反抗,無所顧忌,可是,李白在一位農民老媽媽面前,在一位熱情善良、厚道純樸的農民老媽媽面前卻表現得像小學生一樣謙恭拘謹,羞愧不安。你看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記敘了詩人的一次遊山投宿經歷:「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這一天,遊山太晚,李白只好投宿山下一位荀姓老媽媽家裡,這個夜晚,他感受到了農家勞作的辛苦,他也體會到了統治者苛捐雜稅的沈重,尤其令他震撼的是,他還看到了一位農民老媽媽金子一樣閃閃發光的心。這位與李白無親無故的荀媽媽,給陌生的客人李白做了一碗雕胡飯。雕胡,俗稱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結實,叫菰米,可以做飯,古人當作美餐,用來招待尊貴的客人。荀媽媽特地為李白做了一碗這樣的飯,而且端進來的時候,老媽媽是跪著呈奉給李白的。在月光下,在銀白的盤子裡,這碗雕胡飯閃閃發光,老媽媽的熱情善良深深打動了大詩人,老媽媽的艱難不易也深深震撼了大詩人,大詩人想到了當年的韓信,韓信年輕時候很窮困,在淮陰城下釣魚,一個正在漂洗絲絮的老媽媽見他飢餓,便拿飯給他吃,後來韓信被封為楚王,送給漂母千金錶示感謝。李白想到,眼前這位荀媽媽就是當年的漂母,荀媽媽如此誠懇地款待李白,使他很過意不去,又無以報答,更感到受之有愧,於是,詩人再三推辭致謝,實在不忍心享用這一頓山中美餐。你看,這就是另外一個李白,農民老媽媽面前天真可愛的李白,誠懇,謙遜,卑怯,誠惶誠恐,愧疚不安。李白的愧疚不安閃現出人性的光輝,也折射出農民身上純樸、厚道、友善的美好品性。

同樣是置身艱難處境,同樣是面對農民的純樸友善和熱情好客,大詩人杜甫也表現得和李白一樣愧疚、不安、憂慮、牽掛。杜甫的組詩《羌村三首》描寫自己亂世回家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其中第三首著重寫鄰里鄉親前來探望大詩人的事情,有這樣的句子:「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詩中細節 「艱難愧深情」至為關鍵,回到久別的家裡,詩人理應高興才是,為什麼卻表現得如此沈重,如此愧疚呢?還是看看詩中描寫的內容吧。父老鄉親聽說詩人回到了家鄉,紛紛前來看望,問寒問暖,關懷備至,而且各自手中還攜有家釀;酒色清濁不一,他們感覺很不好意思,但又拿不出什麼更好的東西來慰問久別的詩人,連連說酒味淡薄,不好意思,對不起詩人。在如此艱難歲月中還這樣重情重義,的確艱難能可貴,民風之純樸,人心之善良也由此可見。再說,這又是怎樣的時代呢?安史之亂,生民離散,天下動盪,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貧民百姓,生活艱辛,杜甫妻兒寄居的這個羌村,早已是十室九空,田園荒蕪,年輕人都已被抓去當兵打仗,村子裡只剩下老弱病殘。所以,來探望詩人的只剩下幾位老人。面對如此生存艱難的處境,面對如此善良厚道的鄉親父老,杜甫什麼也說不出來。這杯酒喝下去,異常艱難,飲酒歌罷,四座流涕。詩人感激父老鄉親的熱情好客,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憂慮他們的生存處境,可是無能為力,毫無辦法,自己僅僅是一個出門在外的白面書生而已,於是,詩人感到不安、慚愧,深深地愧疚,甚至讓人感覺到,這杯酒來之不易,摻和血淚,詩人喝不下去,詩人似乎覺得自己對不起眼前這些貧困而可敬的人們,似乎他們的不幸有自己的一份責任,似乎因為自己未盡到責任而讓他們受苦受難。這就是杜甫,心憂百姓,心念安危,苛刻於己,悲憫於人,多麼仁慈,多麼善良的胸懷!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當作是自己的責任,把不屬於自己的痛苦當作是自己的痛苦,並為此深感慚愧,總想為父老鄉親做點什麼,但又什麼也幫不上,除了寫幾句話,流幾滴淚以外。這就是杜甫,心存良知和道義,懷抱同情和悲憫,關心弱勢,呵護貧窮,用手中的筆抒寫不平等、不合理的現實,讓更多的人知道,讓更多的人來關注。筆者每每天真設想,現代官場,為官若能人人皆有老杜菩薩心腸,人民的日子不知有多幸福。

杜甫、李白、白居易、韋應物告訴我們:人之偉大,事功顯赫,學問淵博是一端;才華橫溢,能力高強是一端;但是,無論地位高低,業績大小,學問深淺,只要心存道義,心存善良,心存愧疚,時時悲憫蒼生,處處關愛貧窮,那麼,他就是偉大崇高的人,他就具有善良高貴的靈魂。
 

本文留言

作者徐昌才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