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走穴 不是票子驅動就是面子驅動

院士「走穴」現象,不是因為票子就是因為面子。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新今天接受記者專訪時,評論了當前出現的院士「多棲」怪現象。

2008年兩院院士大會的官方信息顯示,全國有中科院院士699人、工程院院士719人,兩院總計1418人。據教育部統計,兩院院士中將近4成是高校教師。以此計算,任教於高校的院士約為550人。可記者僅把27所高校自己宣布的院士數量簡單相加,就算出了500多位。

一些院士在幾家單位身兼數職,已是學術界公開的秘密。實際上,身為中科院院士,王志新委員自己就接到不少高校發出的擔任雙聘教授的邀請。有高校表示,我們這裡非常重視院士,如果能夠請到的話,「可以提供一棟小別墅」。

王志新婉拒了很多這樣的差使。原因很簡單: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幹好那麼多事兒,也很難給各個學校培養學生。

「這些高校不是利益驅動,就是面子驅動。」王志新委員說。比如有的院士調離原單位還掛著名,是原單位為了撐門面。

更多的單位爭搶的不是院士,而是院士手中掌握的資源。 「這跟我們資源分配的計畫模式有關,院士在資源分配的時候能起很大作用,尤其是在某些重大項目評審中能起關鍵作用。利用院士的名義,也可以從政府部門爭取資源。

因此,高校聘請兼職院士雖然所費不菲,但只要請到院士,是能夠得到「回報」的。可是,院士畢竟不可能把時間和精力平均分配。

「教育行政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資源分配的行政化。」王志新說。

去年,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被揭發,他所在的課題組涉嫌學術不端的論文有14篇,其中,署有李連達姓名的3篇論文有造假問題。

李連達表示自己一無所知,並解釋,浙大藥學院院長只是自己的兼職,每年去的時間有限,每次去更是只有一天時間用來指導學生,而且還是集體開會的形式。

另據公開報導,李院士為浙大帶來了上百萬元的科研經費。

中國工程院對這起事件的調查結果是:浙大科研合作者賀海波等人剽竊情況屬實,浙大藥學院兼職院長李連達負有疏於管理、教育不力、監管督查不嚴的責任。浙大校方隨後也表示,不再續聘李連達。

王志新委員認為,解決院士「多棲」問題,是教育去行政化的一方面。教育去行政化,不僅是官位去行政化,關鍵是資源分配的去行政化。要讓那些「掛名」院士不能給單位帶來利益,說不上話,算不得數。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