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專家提示錯誤吃水果可引發多種疾病(圖)

 2010-03-10 19:4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專家提示錯誤吃水果也可危害健康

許多人相信多吃水果有益健康,所以他們就拚命吃。出門時,手提包裡放著蘋果;上課時,課桌上葡萄香蕉不斷;吃飯後,還總有一份水果沙拉當甜點。

不可否認水果有益健康,它能補充維生素、纖維質以及抗氧化劑,讓人們免受疾病困擾。

但有些人水果實在是吃得太多了,並且引發了肥胖、蛀牙等健康問題。

知道水果吃多了一樣會發胖,瑪麗蓮·夢露還敢在面前放這麼多水果嗎?

水果吃多了一樣會發胖

人們認為,要想身體好,一天至少要吃五份水果和蔬菜。

但是,這個攝入量針對的是體重正常的人群,對於那些身體肥胖、體重超重或者膽固醇過高、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吃太多水果就會遇到麻煩。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有著健康的生活方式,體重卻一直在增加的原因。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代謝藥物顧問卡萊爾·勒·魯克斯說:「那些因水果吃得過多導致體重超標者其實都是些比較注重保持體重的人。我看見過一些人根本無法理解自己為何會超重,他們的飲食很健康。檢查結果表明,正是‘健康’的飲食方式導致了他們體重增加。他們吃了太多的水果或者喝了太多的果奶,他們幾分鐘之內就能攝入300卡路里的熱量。」

這並不是他們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而是水果裡含有大量的果糖,這種物質不會讓你感到飽。

英國飲食協會營養師烏爾蘇拉·阿倫斯說,人在吃糖時,身體會釋放出胰島素,告訴人的大腦已經吃得足夠了。

她說:「胰島素水平高會抑制食慾,但果糖不會扣動胰島素的‘扳機’,所以大腦不會得到‘已經飽了’的信息。」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啃掉一片又一片甜瓜或者吃掉那麼多的葡萄。

喝橙汁後30分鐘別刷牙

水果吃多了對牙齒也不好。咀嚼水果會在口中釋放糖分,牙齒會受到傷害。果汁或果奶的問題更嚴重,果汁和果奶是水果壓榨做成的,會在口中釋放更多的糖分。

遇到酸性的柑橘類水果,牙齒就顯得特別脆弱,柑橘類水果能軟化牙釉質。雖然30分鐘後牙釉質就會堅硬如初,但如果你在喝了橙汁之後立刻刷牙,你就會把一些牙釉質刷掉了,牙齒腐蝕的危險性將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葡萄乾之類的乾果對牙齒的傷害也很大,因為它不僅含糖量高,還非常有黏性。

牙科醫生安加利·夏曦說:「小塊乾果可以粘在牙上很長時間,這會導致齲齒。」夏曦注意到,隨著人們更加註重健康,更強調吃水果,齲齒的發病率急速上升。

果糖還會引發多種疾病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對4500名沒有高血壓病史的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那些每天攝入果糖74克以上者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大了87%。

74克果糖相當於10個蘋果或30個橘子中果糖的含量,看上去人一天吃不了那麼多水果,但實際上,只要你喝下三大杯果奶,就基本上達到這個量了。

值得注意的是,香蕉、草莓以及其他一些水果成熟之後果糖的含量會更高,因為部分澱粉會在成熟後轉化為糖分。

果糖還會提高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誘發心臟病。卡萊爾·勒·魯克斯說:「我們告訴病人水果會導致膽固醇過高,會增加甘油三酯含量,糖尿病人也要小心,因為果糖會導致血糖水平過高。」吃多少水果合適難有標準

那麼,吃多少水果為好呢?與鹽和飽和脂肪不同,對於果糖的攝入量並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近期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

正如烏爾蘇拉·阿倫斯指出的那樣:「如果向公眾發布吃蘋果對健康不利的消息,很多營養學家會立即暴跳如雷。」

健康吃法還靠自我控制

真正健康的食用水果方法是,合理搭配每天的5份水果和蔬菜。

卡萊爾·勒·魯克斯說:「肥胖者和心臟病患者每天應該吃1份水果4份蔬菜。這樣他仍然攝入了大量的抗氧化劑,但是攝入的果糖和熱量都大大減少了。」

然而,大多數人認為水果仍然是健康飲食的關鍵組成部分。

營養學家格萊斯尼·瓊斯認為:「一切都在自我控制。正如你決定不能吃一整包餅乾一樣,吃水果時也應該控制食量。」

她堅持在吃正餐時吃一個香蕉、喝一杯蘋果汁,上午10時左右吃一個橘子,午後吃一個蘋果。如果晚上特別想吃巧克力,有時就會用葡萄乾代替,當然,葡萄乾也不能甩開腮幫子拚命吃。

来源:現代快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