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麻紙:唐代朝廷專用紙(圖)
琉璃堂人物圖
南唐畫家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圖》,描繪唐代詩人握筆托腮、凝神構思的神態。詩人左手拿著的,可是珍貴的蜀紙?
早在唐代,成都產麻紙已冠絕天下。浣花溪邊,集中了近百家造紙作坊。蜀紙是皇家貢品,更是朝廷專用公務紙。唐、五代時,王公貴冑寫詩作畫,都花費重金從成都購買蜀紙。英國學者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紙和印刷》也認為:「四川從唐代起就是造紙中心。」成都紙家深刻影響了我國的造紙業。
長翻蜀紙卷明君
歌星鄭姬來到洛陽,全城紈絝子弟無不為她的美貌和歌聲傾倒。唐室外戚許公子更是一擲宮錦千匹,先是送鮮花去助妝,又贈黃金以資用,終於得到鄭姬邀請,一同歡宴。一次名流的酒會上,鄭姬感嘆:東都人文雖盛,但像司馬相如一樣的文壇大腕難尋。眾客便推舉風華正茂的詩人李賀,鄭姬興奮地請李賀一展才華。於是李賀揮筆寫下《許公子鄭姬歌》:「長翻蜀紙卷明君,轉角含商破碧雲。」意思是鄭姬用長幅的蜀紙抄寫吟詠王昭君的名曲,鄭姬的歌聲醉人心骨、響遏行雲。李賀之所以言明鄭姬用蜀紙抄曲,旨在表現鄭姬非等閑之輩。唐代,蜀紙乃是皇家貢品,尤其是成都麻紙,被指定為朝廷公務專用紙。古紙以原料分五類:以麻為主料製成的麻紙;以青檀皮、桑皮、楮皮等原料制的皮紙;竹紙;混合多種原料制漿紙;用廢舊紙加新料為漿的還魂紙。成都麻紙最佳,有白麻紙、黃麻紙、桑麻紙、麻布紋紙。唐人李肇《翰林志》說:朝廷的詔令、章奏等各種文書均用白麻紙;撫慰軍旅,則用黃麻紙。《唐六典》記載:中央圖書館集賢院所藏古今圖書共125961卷,「皆以益州麻紙寫。」《新唐書·藝文志》還記載:朝廷每月耗費「蜀郡麻紙五千番。」
蜀紙寫詩救宮嬪
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記載,書法家柳公權做京官時,一次皇上遷怒一位宮嬪,柳公權為宮嬪求情。皇上看了一眼柳公權,將視線移向案上的幾十幅蜀紙說:「如果你能在蜀紙上寫一首詩,朕就寬恕她。」柳公權思索片刻,寫下「不忿前時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長門。今朝卻得君王顧,重入椒房拭淚痕。」皇帝看後大悅,將蜀紙和錦綵200匹賜給柳公權,又命宮嬪上前拜謝。柳公權以詩救宮嬪的故事,從側面說明,唐朝皇帝十分珍愛蜀紙;也反映出成都造紙業在唐朝便進入空前繁榮時期。玄宗、僖宗入蜀避難,大批官吏和文人湧入成都,加上成都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從而形成繁榮的文化出版市場,紙的需求大增,進一步推動著成都紙業向前發展。作為古代高科技的造紙業,蜀地已經領先全國,佔據著不可替代的中心位置。英國學者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紙和印刷》也認為:「四川從唐代起就是造紙中心。」
唐宋時期,造紙之家主要聚居在浣花溪。司馬光《送冷金箋與興宗》描述成都浣花溪的造紙情景:「工人剪稚麻,搗之白石砧。就溪漚為紙,瑩若裁璆琳(美玉)。」元代成都人費著《箋紙譜》記載:「江旁(浣花溪沿岸)鑿臼為碓,上下相接(從上游至下游紙臼綿延不斷)。」人們還建廟祭祀蔡倫,「廟在大東門雪峰院,雖不甚壯麗,然每遇歲時祭祀,香火纍纍不絕,示不忘本也。恩足以及數十百家,雖千載猶不忘如此。」僅浣花溪一帶就有數十百家的造紙作坊,足見成都造紙規模之大。上世紀70年代末,錦江大橋旁就出土了17個唐代大石臼碓,可見《箋紙譜》所載屬實。宋人薛田《成都書事百韻》詩讚曰:「紙碓暮舂臨岸滸,水樽春注截河堧。」晚唐詩人鄭谷《蜀中》亦云:「夜無多雨曉生塵,草色嵐光日日新。蒙頂茶畦千點露,浣花箋紙一溪春。」浣花溪的造紙場景成了蜀中一景。
浣花溪水造紙佳
紙家之所以選擇浣花溪,蘇東坡從水質角度解釋:「成都浣花溪水清滑異常,以漚麻楮作箋紙,潔白可愛。數十里外便不堪造,信水力也。」費著也持相同看法:「以浣花潭水造紙故佳,其亦水之宜矣。」浣花溪水含鐵量低,懸浮物少,硬度不高,抄出的紙張潔白光滑,細薄堅韌,僅麻紙就有四大名牌享譽全國,成為唐紙高品質的象徵。《箋紙譜》記載:「箋紙有玉板、有貢余、有經屑(亦名玉屑)、有表光。玉板、貢余雜以舊布、破履、亂麻為之;惟經屑、表光非亂麻不用。」宋人陳師道《後山叢談》記載,至五代,南唐的王公貴冑寫詩作畫皆用玉屑和表光,每年花費重金從成都販運到金陵(南京),仍供不應求。南唐皇帝李璟更是很喜歡蜀紙,詔令有關職能部門,重金禮聘後蜀造紙工匠到南唐坐鎮仿造玉屑和表光。最初選在揚州六合,因「六合之水與蜀同」。後來逐漸向南唐全境推廣,在後蜀工匠指導下,南唐的造紙技術突飛猛進。到李煜即位時,南唐歙州終於造出了名冠當時、譽及後世的「澄心堂紙」。費著《箋紙譜》曰:「澄心堂紙……蓋表光之所輕脆而精絕者。」可見成都紙家深刻影響了我國紙業的發展。
造紙術傳至歐洲
歐洲人曾認為麻紙為德國或義大利人發明。其實,遠在公元前2世紀,我國就用大麻和苧麻造紙,因質地粗糙未用於書寫。公元1世紀已能製造用於書寫的麻紙,只是效果不佳。唐代成都麻紙問世,以其「滑如春冰密如繭」而譽滿天下。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軍攻打大食國失敗,造紙術隨著被俘的唐朝士兵傳到阿拉伯。在中國紙工指導下,阿拉伯人建起造紙工場,完全沿襲中國造紙法:紙料用水浸、石灰泡煮、搗碎、洗滌、加澱粉糊、蕩帘、乾燥、砑光成紙。1150年阿拉伯人帶著中國造紙術到西班牙南部薩狄瓦開辦造紙工場。之後,法國於1189年、義大利於1276年、德國於1320年、荷蘭於1323年、英國於1460年相繼建起造紙工場。中國紙及造紙術西傳初期,歐洲一些教會視紙為不祥之物,反對用紙、造紙。德國腓特烈二世於1221年下令,政府部門禁用紙張,只許用傳統羊皮紙。英皇得知造紙原料中有破布,認為這會玷污神聖的文字,勒令造紙作坊立即關閉,直到1494年英國才重新開辦造紙工場。由此可推定,歐洲造麻紙的時間不會早於12世紀。在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前,歐洲人不得不承認麻紙是來自中國的發明,且早在7世紀成都就將麻紙的質量推向了歷史高峰。
- 關鍵字搜索:
-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