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炒房貼廣告競價 洋人跑路租界房價大跌

乾隆年間,天津有位個體開發商,姓丁,叫丁予範。乾隆十六年(1751年),丁予範在天津縣城(當時天津還是縣,不是市)劉家胡同二道街買了一塊地,蓋了一處四合院,這四合院佔地近一畝,蓋了10間房,連買地帶蓋房,花了丁予範180兩銀子。丁予範蓋這套四合院的目的,就是想高價賣掉,哪知沒人買,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才低價出手,賣了177兩銀子。丁予範丁老闆花了幾年工夫,倒賠了幾兩銀子。

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 年),天津又出了位個體開發商,姓任,叫任秀坡。任老闆比丁老闆精明,他花200兩銀子,把丁予範在劉家胡同二道街開發的這套四合院接了下來,加蓋一間客房、一間門樓、三間書房、三間板房,院子中間用一道月亮門隔開,本來一望到底的低級四合院,變成了前後兩進的高檔四合院。任老闆為改造這套四合院,花了 150兩銀子,加上當初的購買成本,總共投資了350兩,可他最後賣了多少錢呢?整整600兩,淨賺250兩。

更厲害的一位個體開發商是同治年間北京宛平縣的繆子集繆老闆。繆老闆慧眼識珠,在同治十年(1871 年)農曆八月,瞧中了北京城區西坊二鋪大馬神廟西頭一套四合院,當機立斷,花 150兩買了下來。然後他一不翻建,二不裝修,只在大馬路口貼了很多張小廣告,就拉來很多買主。他讓買主競價,最後竟然按600兩的高價賣了出去,不考慮稅費的話,淨賺450兩,利潤是成本的3倍!

有人說,這個繆子集繆老闆並沒有真正去開發,不過把房子倒一倒手,所以不是開發商,是炒房客。其實過去沒有大規模的開發企業,開發商們既不註冊,也不需要辦公地點,跟炒房客常常是一體的:開發賺錢時就開發,炒房賺錢時就炒房,一個人,兩種身份。

有句俗話說得好:形勢比人強。房產開發這一行是賺是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策和時局。一個典型事例:民國時候,天津英租界的房子原本供不應求,一些開發商賺了大錢,忽然有一天,咱們中國人佔領了漢口和九江的英租界,天津英租界跟著人心惶惶,洋人也跑路,遺老也跑路,這兒的房子馬上沒人要了,房價大跌,入局較晚的開發商都賠了個血本無歸。

用民國人馮文洵的《丙寅天津竹枝詞》結尾:

寸土休誇值寸金,盛衰消長系人心。

忽然買賣聲沉寂,為鑒前車漢與潯。

這首竹枝詞說的就是當年天津英租界房價大跌的事兒。

本文留言

作者李開周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