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或是「被中產」?

每到年關,辛苦經營一年的小老闆們照例要「盤存」「算賬」,看看一年來是賠是賺,想想來年的生意該怎麼做;平民百姓也要回顧一下一年來的收入與支出,盤算盤算來年的生活。家庭是如此,社會也是如此。春節前後,在國的報刊雜誌上,算生活帳,盤點老百姓收入的消息也就不免比平時要多一些。其中有一則與百姓生活水準有關的消息比較引人注目,那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中國中產階級增長研究結果。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的陸學藝等人特地趕在春節之前,公布了一項「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課題研究結果。該研究認為,目前中國中產階級(他們稱之為階層)的規模已經達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左右。這也就是說,中國中產階級的總人數已經達到三億左右。這個數字比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國總人口還多出近一億;或者大約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根據陸學藝等人的估算,目前中國的中產階層正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在擴大規模。

中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在分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同時也意味著一個具有穩定購買力的社會階層正在出現,從而會提升社會的總需求,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從政治上看,中產階級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這是因為他們有穩定的收入,對未來的生活也有明確而積極的預期,因此,社會的穩定符合他們的切身利益。

正因為如此,中產階級的壯大對於中國社會而言應該是一個好的消息。但是,這個研究報告所引起的社會反應卻並不積極。絕大多數讀者認為,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遠未達到報告所稱的三億人之多。不少評論還有些尖刻,稱雖然不少人還沒有達到中產階級的水準,但是他們卻「被中產」了。與「被中產」相似的被動語態的辭彙近幾年在中國十分流行,例如,數以百萬計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在統計表上「被就業」;那些對社會不公不滿卻無處發聲的人「被和諧」、還有那些關在警察局裡的無辜民眾「被自殺」等等。

我不想主觀地評判社會科學院的這一有關中產階級的研究結果是否因為遵循黨和政府設定的「主旋律」而為中產階級的人數「灌水」。事實上,有關中產階級的定義和涵蓋範圍歷來沒有定論。在社會階級劃分問題上最有影響力的當屬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按照他的方法,社會階級應該根據一個三維衡量體系來劃分:一是社會成員在市場體系中的相對經濟關係;二是他們的社會地位;三是他們的政黨屬性。

據陸學藝研究員的解釋,他們對中產階級的劃分主要的依據是職業。在他的劃分中,國家管理者、私營企業主、經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等。客觀而論,它的劃分也還是有個標準的。只是依據他們的標準,那些收入微薄且沒有保障的「蟻族」和微本經營的小商販都在中產階級之列。他們同黨和國家領導人和每年具有數以百萬計、甚至千萬計收入的高級「公務員」們是同屬一個階級的。

且不說這些無房、無車、無安全感的「蟻族」「個體攤販」等是否會由於自己與可以隨意欺負他們的官員們同屬一個階級而感到受寵若驚,僅就經濟狀況和社會功能而論,中國的中產階級之間的收入差別恐怕是全球最大的;中國中產階級在提升市場需求和社會穩定方面的功能恐怕也是全球最弱的。換言之,這份報告所指的中產階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產階級。搞清楚了這一點,是「主動中產」還是「被中產」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本文留言

作者胡少江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