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神傳文化之道家文化(一):《愚公移山》

 2010-02-19 12:4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愚公移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個成語,出自《列子.湯問》中的寓言。

列子也稱列禦寇,或稱列圄寇,是戰國時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述列子是鄭國人,他居住在鄭國四十年,無人知其是何人。現傳世作品主要是是寓言等一百三十多篇,這些傳世的寓言很多都和修道有關,也就是列子借寓言的形式來講一些修道的真理。《愚公移山》以寓言的形式論述了道家修煉的一個根本的道理。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面積約七百里,高達七八千丈。它們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用盡全力剷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削減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鑿石頭,挖泥土,用土筐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滿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愚公。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個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瞭。憑你這麼大的歲數和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竟然比不上寡婦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麼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手持著蛇形象的天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力氣很大的神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山崗高地阻隔了。

這個故事的要點有三個:就是河曲的智叟的觀點和愚公的道理及天帝被愚公的至誠所動,派天神完成了愚公願望。

愚公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山再大,挖一點少一點,子子孫孫沒有窮盡大山總有挖平的一天,這個道理智叟當然明白,智叟的行為是,當實棧道理遇到是乎非人力所能解決的困難時,最終會以利益的得失為基點而取捨,而變通;愚公不同的他只認道理,只要道理是對的、是行的通的就一貫到底。不管表面的困難如何都能守道理從「一」而終,其實,這就是修煉人與人間智叟的根本區別,這也是神與人的區別。在巨大的困難面前在實踐中守住那一念,堅定真理的那一念,就是在邁向成神的路上,當正念百分之百的達到要求時,神就會解決那個表面的所謂困難,這個時候就回出現: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愚公能移山還講了一個「和」的理,愚公的不可思議的行為能得到了家族的一致的支持並付與行動,就是道家講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在困難面前,天象也會根據人和的情況而改變。

道家是修「真」的,真理大道。所以過去道家修煉有成的人都叫「真人」,張三豐就叫「張真人」。《愚公移山》就是以寓言的形式,講了一個道家修煉的根本問題:守「真」從一而終,終成正果。那麼,表現在人的理就是不怕困難、專心務實、天道酬勤等做人的正理,人的正理和天理是貫通合一的,這就是中華神傳文化,道家「天人合一」文化的直接表現形式。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