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人的靈魂信仰

 2010-02-16 17:4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思想家的「鬼話連篇」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所開創,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精神,深遠影響著日後儒家的精神走向。春秋以來,宗教思想上有二個令人注目的焦點,一個是「天」與「人」的關係;另一個則是對「鬼神」問題的討論。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孔子不侈言天道,也不否認有天命,甚至對天命感到敬畏,這種「畏」是人自覺意識到的,並相信「天」是具有形上意義的實體。其次,面對世俗的鬼神之說,孔子採取一種不否認的態度,但他認為,人不可將生命活動的一切均交由不可知的鬼神,謹慎面對人世間的一切活動,才是人們合理的生活態度。

孔子之後,儒家學者進一步闡釋孔子的宗教思想,例如孟子認為「天命」是存在的,上天會安排人們的生死富貴,所以君子當「知命」且「強力為善」,他並說:「天將降大人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這段話正可為孟子積極的人生觀和天命觀做最有力的腳注。然而,孟子跟孔子一樣,承認「天命」是一種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客觀存在,因此人應該以有限的生命,換取無限的精神價值(仁義)。至於孟子的鬼神觀念,與孔子相同,仍是採取存而不論的基本態度。

至於荀子則和孔子、孟子持不同看法,他不只否定鬼神的存在,連所謂的「天」,也視為一自然性物質,因此「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成為他對天的看法。但荀子並不反對祭天、祭祖、占卜等宗教禮俗,他認為這些宗教禮俗雖不具有實質上的意義,但卻能用來規範人的社會行為,讓社會制度能順利的推行,這種思考方向,成為日後韓非法治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

先秦道家的代表哲人是老子及莊子,他們都強調人應該「回歸自然」、「棄聖絕智」。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所轉化的,所以「氣聚而生,氣散而死」,而自然界中,有生必有死,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彷彿大自然四季的變化一般,各個階段皆有樂趣,因此生不足以歡,死亦不足懼。所以鬼神之說對道家來說,只是人類另一個形貌的存在,也須依照自然的法則活動,人無須過分理會,也不需覺得有任何特異或感到恐懼。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在「人文化成」之外的另一途徑,試圖將人從世俗世界導向自然世界;莊子則教導人以「坐忘」的功夫,來遠離「生有涯而知無涯」的困苦。藉由這些哲理上的討論,一方面治療春秋戰國以來紛亂的人心,另一方面也提供人們認識自然萬物(包含鬼神)不同途徑。此外,由於道家的「靜觀」、「抱一」、「穀神不死」、「長生久視之道」又包含了部分神仙思想,因此漢代以後,道家思想為道教所吸收,成為道教思想中的的重要根源。

墨子認為「天」是世間和自然界的主宰,人必須服從天意,不可違逆,否則將受到上天的懲罰;而「鬼神」則居於天和人類之間,並且具有裁判人們行為的能力,因此人們必須尊敬鬼神,所以他批評儒家對鬼神持懷疑且敬而遠之的態度,他說:「執無鬼而學祭禮,是由無客而學客禮也,是由無魚而為魚罟也」,並藉此宣揚鬼神的存在,使人們相信鬼神是無所不在的;鬼神之力是人所無法抗拒的,該賞則賞,該罰則罰。墨子持鬼神之說的用意是希望官吏不敢貪暴、百姓不敢為亂,如此則國家刑政可備而不用,天下即能得治。

總觀墨子所說的「兼相愛,交相利」,其背後都隱藏著「天志」與「鬼神」的思想,雖然墨子「明鬼」的宗旨與儒家一樣,都希望天下百姓「民德歸厚」、「天下獲治」,但墨子卻選擇了與儒家很不相同的思想體系和治國方式。這樣的方式,雖然獲得部分百姓的信奉,但對帝王來說,卻不見得有利於統治,因此,中國傳統宗教思想的架構仍以儒道為主流,墨家的宗教情懷,則逐漸隱沒在人群之中了。

来源:歷史文化學習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