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虎與中國文化

 2010-02-15 00:4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老虎被譽為「百獸之王」,不光是因為它額頭的一個與生俱來的「王」字,更是因為它無比威猛、力量十足的形象使然。老虎起源於中國,因此很早就與中國人建立起一種密切的生存關係,使得國人從原始時代開始,就對老虎懷有一種崇拜的情結,尤其是在華南、東北這些中國虎曾經分布密集的地方。

中華大地被認為是現代虎種的故鄉。早在200萬年前,被稱之為「中華祖虎」的現代虎祖先,就生活在我們今天的這塊土地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候的變化和生存的要求,「中華祖虎」以中華故土為中心,帶著它們的後裔,一路沿著河流與森林,向西北、東北方向遷徙,進入東北亞和中亞地區,形成了我國的東北虎(西伯利亞虎)和高加索虎(即裡海虎,現已滅絕)等亞種。它們中的一部分沿南和西南方向進入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另一部分又進入印度尼西亞群島,形成了我國的華南虎和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蘇門答臘虎、爪哇虎(已滅絕)、巴厘虎(已滅絕)等亞種。

由此不難看出,虎在與人類共同生活的近百萬年歷史長河裡,曾經是廣泛分布在西起地中海,東至黑龍江,北起西伯利亞,南到印度尼西亞群島橫跨歐亞大陸的廣袤地區的「獸中之王」,也正因為如此,虎也將自己的英姿雄風、威猛霸氣、凶悍品性,深深地積澱併發酵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

就我們中華民族而言,把自然界的動物作為神靈加以崇敬、祭拜的,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老虎了。《說文解字》稱:「虎,山獸之君也。」《風俗通義·祀典》曰:「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虎在中國文化中不僅成為剛勇威猛、驅凶避邪、鎮鬼禳災、吉祥如意的象徵,有關虎的圖騰崇拜和文化傳說更成為中華民族溝通人神、聯繫自然、祈福辟邪、生生不息的最具特色、最為長久、最有影響力的一種文化現象。

「天開子,地辟醜,人生寅,萬事有」。在我國不少民族歷史傳說中,都把老虎作為開天闢地之神,人類繁衍生息之祖。在我國彞族史詩《梅葛》中,認為天地日月、風雨雷電的生成,無不化生於虎。至今,彞族不分性別稱男人、女人為「羅羅」,同時也把虎稱「羅羅」,稱公虎為「羅頗」,稱雌虎為「羅摩」。

雲南的普米族崇拜白虎,自古禁止獵虎,並以十二生肖紀年紀日,以屬虎之年為吉利之年,以屬虎之日為吉利之日,以屬虎之年、之日出生的嬰兒為貴。生活在湘、鄂西和川東地區的土家族,歷史上就有「白虎復夷」「白虎之後」之說,在他們居住的地方,幾乎到處都可以聽到白虎族祖的神話傳說。東北的赫哲族對虎十分尊崇,稱虎為「山神爺」,還立廟祭祀。青海省黃南州同仁縣年都乎村的土族村民,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都要舉行驅魔逐疫、祈禱平安的「跳於菟(老虎)」活動。在寶島臺灣,所有的土地公廟都會供奉虎爺公的神位,把虎爺作為寺廟的招財之神和守護神,每年慶祝媽祖誕辰的大型活動,總是由眾人抬著虎爺在前面開路。

從古至今,人們用虎的形象傳遞著愛慕與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著追求與眷戀,把虎的形象作為威嚴權力的精神依托。橫掃千軍、威儀雄健的常勝將軍稱為「虎將」,驍勇善戰、衝鋒在前的武士稱為「虎賁」,忠勇剛烈、不殉私情的大臣稱為「虎臣」,志向遠大、刻苦學習的孩子稱為「虎子」……五千年的文化積澱,虎的形象成為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題材。我們從甲骨文中,看到「虎」字的像形,從商周的青銅器中,領略「虎」的神韻,從春秋戰國的銅符虎、銅虎節,虎頭帶鉤上,感受「虎」的威嚴,從漢代的畫像磚、刻石上,體會「虎」的風采。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敦煌莫高窟中七彩壁畫,民間各種工藝門類,歷代畫虎名家丹青佳作……虎的形象,真的稱得上蔚為大觀,異彩紛呈。

人們敬虎、頌虎、愛虎、畏虎,成為千百年來獨特的文化現象,延續在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之中。然而,歷史走到今天,當我們環顧生活的這個星球,森林遭濫伐,濕地退化,荒漠蔓延,氣候變暖,生態環境日益惡劣,曾經雄霸山林的「獸中之王」老虎,也和眾多動物一樣,面臨著滅絕的境地。又逢虎年,又說老虎,不禁讓人慨嘆。善待老虎,就是善待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願我們的山林不要成為沒有老虎的世界……

来源:中國文化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