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腰鼓的來歷

作者:茹之(整理)  2010-02-08 21:3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古代,鼓,不僅用於戰爭,而且成為民間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易經•系辭》中就有「鼓之舞之以盡神」的說法。春秋戰國後,以鼓為擊樂伴奏的民 間舞蹈就更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開始出現。山東沂南漢畫中的《百戲圖》較完整地記錄了「百戲」演出的盛況,其中伴奏的樂器有鐘、磐、鼓等打擊樂 器。在樣式華麗的建鼓旁,一人身著寬袍大袖衣,側身向鼓,雙臂高揚,正欲擊鼓,舞姿健美。

「鼓舞」中的「腰鼓」則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塞腰鼓。

安 塞腰鼓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史料載,上古時代黃河流域各部落的男子,常用一個中空的樹桿包以羊皮,攜於腰間,擊之以驅趕野獸。後來,又用於報警和作戰。到 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方式更廣為使用,以秦國為最。秦漢時期,腰鼓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信息;兩軍 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此後,腰鼓多用於邊塞守衛,擊之以報警號令和助戰。到了宋代,多用於邊關。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 北宋與西夏國(今寧夏)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歷千年而不衰。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 村鄉王莊村發現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經考古專家鑑定,系宋代製作。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 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做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察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察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 褲,腰繫彩帶,飄至前下方。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範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安塞腰鼓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鬆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

腰 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由於是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場地鼓 」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分單打、對打、群打。這時的表演節奏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特別是領舞隊員的蹦、跳、翻、 躍、踢、蹬、踏、蹺,使整個舞蹈顯得雄渾強健,瀟灑舒腿,高潮迭起。

目前,中國傳統腰鼓所傳遞出的「力」和「美」,已經藉由美國神韻藝術團展現在了世界舞台上,同樣博得了各國觀眾的喜愛。

来源:正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