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銷毀鴉片廣東虎門成為污染重鎮

廣東省虎門鎮是標準的污染重鎮。70萬人口製造的垃圾未經任何處理,全部推放到一座已使用15年、高達近100公尺的垃圾山,挾雜大量垃圾、污水、重金屬污水的運河從虎門排入珠江。

虎門鎮是指清朝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集中銷毀鴉片的地方,它所在的東莞市更因經濟繁榮位列全大陸財稅收入鄉鎮榜首。

從1998年後的10年間,虎門已發展成廣東的4大經濟名鎮之一,但城市發展所產生廢氣、廢水、廢物不斷增加,也造就了一個高度污染的南方小鎮。

上述的「垃圾山」是虎門鎮垃圾填埋場,1993年8月就啟用,15年來累積的垃圾約400萬噸。一位當地謝姓村民以「天都沒有那麼高」,向中新網描述家門口的垃圾山。

報導形容,垃圾山堆成的小山,破布、玻璃碎片、塑膠袋等各種垃圾挾雜其中,完全沒有分類,整個「山頂」有2個足球場大。

當地不但被人稱為「垃圾村」外,也是「癌症村」,腫瘤發病率高出全中國標準近3倍。

而且,虎門還有一條「黑龍江」穿城而過,這條河是黑色的,虎門市民每次走過河邊都會加快腳步,因為河水泛出的陣陣臭味令人難以逗留。

中新網從虎門鎮水利所瞭解,這條河是上世紀70年代開鑿,稱東引運河虎門段。東莞市70年代初人工開挖東引運河,全長103公里,流經19個鎮,每天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約188.8萬噸,水質受到嚴重污染。

東莞市環保局虎門分局副局長王啟光表示,虎門面積不過100多平方公里,卻有50多萬外來人口,加上本地居民共70多萬人。按每天每人5公斤的生活污水量計算,70多萬人口每天排出的生活污水至少在3500噸以上。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