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楊憲宏:中國的崛起充滿問號

 2010-01-15 07:0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最近臺灣多次民調顯示,獨立和維持現狀佔絕大多數,急統加統只是極少數。從臺灣觀點來看,中國是個投機市場,但不值得長期投資,遠離中國才有希望。

中國未來很可能就是以破壞環境,踐踏人權,製造低價商品"惡性傾銷"國際市場的"最大國"。從最近哥本哈根會議氣候變遷議題可以看出,臺灣根本不應該與中國同行。

中國到底是富國還是窮國

中國是大國嗎?崛起了嗎?到了今天依然充滿問號。尤其在目前這種世局,中國到底是富有國家還是貧窮國家,也有很大的爭議。比較確定的說法是,中國是個人口多面積大的國家,目前外匯存底世界第一,貧富差距極大,污染極大,爭議極大,未來的不確定性極大,人權狀態極差。從臺灣觀點看,中國是個投機市場,可以利用官商勾結的方式獲利,是個"打帶跑"的短線市場,不值得長期投資的地方。

最近臺灣的"遠見雜誌"民調,就幾個經典的兩岸議題進行民意調查,最新的統獨比例十分耐人尋味,百分之十九民眾贊成臺灣應"盡快獨立";百分之十點三主張先維持現狀再獨立(急獨加緩獨百分之廿九點三);百分之四十點七先維持現狀再看情形,百分之十一永遠維持現狀(維持現狀合計百分之五十一點七);百分之四點三先維持現狀再與中國統一;百分之四主張臺灣應該盡快和中國統一(急統加緩統合計百分之八點三)。另外一組調查結果也有重大發現,有關"終極統獨觀",若兩岸在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麵條件都差不多時,百分之六十八點三認為沒有必要統一,百分之十一點七認為即可統一。而不論任何條件,民眾認為兩岸終將統一的民眾只有百分之十五點七,不同意的民眾高達百分之六十九;而認為臺灣終將走向獨立的民眾有百分之四十七點二,反對的民眾則有百分之三十四點一。

這是馬英九總統執政近兩年所得到的統獨光譜,基本上臺灣對"大國崛起"的反應是傾向於反對統一,慎思獨立。也就是,對中國的未來並不看好。最近的臺灣許多平價商場都會在產品上,加註"臺灣制",以吸引顧客,遇到客人詢問"這是哪一國制?"時,都會脫口而出,"這不是中國的"。言下之意,他瞭解客人不想購買來自中國的產品。仔細分析原因,並不是因為中國制產品質地差,而是在心中對"中國"的排斥感。寧願花貴一點的錢買"臺灣制",某種程度也反映顧客的統獨觀。

中國理不直但氣很壯

另一個觀察中國是否為大國的指標是,二氧化碳排放世界第一的中國,如何面對哥本哈根會議。老實說,中國的表現很差勁。

哥本哈根會議落幕了,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沒有得到各國承諾,雖然不能說這個會議白開了,可是面對如此全球重大危機,各國領袖竟然無法達成一致性決議,成為聯合國公約,反映的是領導力的失靈與私利大於公益的人性危機,往後每年還有一次回合,能否達成挽救地球的共識,實在希望渺茫。中國在此次會議逃避責任,製造假象,理不直但氣很壯的態度,十分可笑。

氣候變遷的快速與極端,事實擺在眼前,降低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效應氣體是唯一道路,否則未來幾年的災害必然不斷,現在各國的表現是"不見棺材不流淚",還在爭議的卻是經濟發展的利益問題,特別是以破壞環境生態去換取經濟利益的"發展觀",仍然盤據在哥本哈根會議的天空上。 

從一九七○年代"只有一個地球"的環保議題提出之後,四十年來人類的綠色意識覺醒很緩慢,國家領導人大多數被重商主義的政客所包圍,他們沒有能力真正理解經濟與環保的共生關係,採取的都是好大喜功的殺雞取卵手段。如果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讓"所有人"都過"更好的生活",環保的目的與經濟就有了"共生"的基礎。問題在"所有人"與"更好的生活"兩項指標,無論在經濟或環保的領域中,都有不同的定位與看法。

二十世紀以來,一百多年,人類不停的在互相掠奪的權力鬥爭中打造"國家"。一個地球被切割成一百九十幾個"國家",資源更在武力與科技的競爭下,撕裂成無數碎片,而經濟從實體到虛擬,從牛肉到泡沫無不是另一種戰爭的不斷開打。

哥本哈根會議某種程度是"另類戰爭"的一次"大會戰"。

未來各國之間的"小型會議"則會在下次"大會戰"之前開打。事實上,從京都議定書起十年來,這場以氣候變遷二氧化碳為主題的能源資源經濟主導權的大戰,就已經逐步展開。未來國際貿易之間,到底是價格還是價值導向,將更加的複雜。廉價的勞力,被犧牲的環境所產制的低價商品曾經是市場佔有率的保證。現在起,辯論的議題座標旋轉,未來的話題是,這類"低價商品"在國際貿易上會被視為"惡性傾銷",還是"自我犧牲"?這場戰爭有得打,端視是賣方叫牌,還是買方先決。如果被視為"惡性傾銷",世界將出現新的綠色貿易壁壘,如果是"自我犧牲",則世界將會出現誰付出代價的"世代正義"對抗。

這樣的"大會戰"不是傳統的"南北"問題,也不是二十世紀以來的單純"國家民族"問題。這是一種新的"價值觀"凌駕於傳統議題之上的鬥爭與撞擊。

哥本哈根會議是一面照妖鏡,讓這個自一九七○年代以來所浮現的"全球第一次革命"話題有了一次自我檢視的機會,美國前任副總統高爾在記錄片中所揭示的"不願意面對的真相",完全預言了這場會議的不堪場景,有人認為這是一場悲劇的開始,這是人類的悲哀,也許是太過悲觀的見解。另一種觀點是,這是一次"面對",雖然很難堪,畢竟大家都不得不現形,過去多少全球性的悲劇,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在假象掩蓋真相的致命錯誤中導向悲劇,可是哥本哈根會議所揭露的卻完全相反,所有的假象都在真相面前赤裸裸的被曝晒,所以這樣的局面所啟示的是,挑戰所有真正對環保、生態有信仰的人們,還要不要繼續讓這些靠著假像在騙取人民支持的政客佔據著世界的舞臺。

破壞環境踐踏人權的最大國

中國未來很可能就是以破壞環境,踐踏人權,製造低價商品"惡性傾銷"國際市場的"最大國"。中國國家領導人也明白這個"危機",所以胡錦濤在哥本哈根會議前放話,他倒轉因果關係宣稱,這種"破壞環境"是富有國家將享受建立在窮國痛苦上的惡果,必須由富有國家來買單。這種惡人先告狀的強詞奪理,更令人嘆為觀止。

氣候變遷議題可以看出,臺灣根本不應該與中國同行。臺灣要早日脫離核能,脫離石油,脫離火力燒媒;臺灣更不要任何高耗能的產業,如石化、造紙、煉鋼、水泥、染整,可是這一切臺灣想脫離的恰好是中國想親近的。中國表面上要在新的再生能源上有表現,可是他們真正的目的仍在壟斷未來所有的能源與資源,這也不是臺灣要發展的方向。

臺灣在未來新能源發展上,不論是太陽能、風力、海洋都具有在地的豐富資源,所需要的是"典範轉移",從過去的"依賴關係"脫離,進入新的自給自足"獨立關係",特別在最近兩岸不斷的進行所謂的"友好訪問",臺灣人看在眼裡,冷在心裏,自然就表達在民調之中,統一是不可能的,獨立要小心謹慎。

二○一二年的大選,中國因素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人民會要求候選人在中國議題上表態,"跟隨中國"意味著前途茫茫,而"遠離中國"則暗示著充滿希望。最近許多台商回到臺灣,都不約而同表達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觀點,簡而言之,就是能走就走,不想留在中國。而明年以後,如果美國、歐盟都給臺灣民眾免簽證,那種落差將更加的明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開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