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英國:為什麼孩子喜歡這個托兒所
前一陣子,在北倫敦一個小教堂的大廳裡,我三歲的兒子收拾好變形金剛午餐盒,和他的一些小夥伴告別,並與托兒所(他每週上四個上午的托兒所)的阿姨們來了個本學期最後一次擁抱。學期結束了,暑假來臨了。我們的托兒所並無特別引人之處。大廳有些破舊,玩具也不是特別新。與附近其它一些托兒所不一樣的是,它既不供應有機食品,也沒有可供孩子們照料的幾內亞豬或可種植蘿蔔的菜地。細想起來,它根本就沒有太多的戶外場地。孩子們偶爾會去附近那座相當簡陋的公屋的操場玩耍。我試圖讓自己相信,那塊操場上曾向我投擲充水氣球的淘氣鬼們已搬到另一座城鎮去了。
不過,儘管存在上述種種問題,我兒子卻喜歡這家托兒所,我們夫妻倆以及其他父母和孩子也都喜歡它。這是為什麼呢?在我看來,其主要原因在於,這家托兒所所有人兼創始人對它的經營,令我們感到高枕無憂。她的長期經驗,她對市場的理解,她努力在我們和員工之間建立一個社區、充分發揮自身小企業優勢的能力,均體現出這一點。她奠定了這家托兒所的基調。
我常常在想,如果這位創始人不再管理托兒所,情況將會怎樣?托兒所和維持其運轉的小社區會垮掉嗎?
組織的風格常常集中體現在某個人的身上。實際上,整個商業文學都基於如下觀點:企業的個性是由其最高層管理人士定義的。
最近幾個月,人們對蘋果公司(Apple)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健康狀況的關注,突顯出領導人與社區之間的複雜關係。喬布斯在1976年與他人共同創立了蘋果,並把該公司建設成技術領域的先驅。然而在 1985年,喬布斯在輸掉一場權力爭鬥後辭職。隨著他的離去,蘋果遭遇了失敗。
與此同時,喬布斯卻事業興旺。他創辦了一家軟體公司並收購了一家動畫電影製作公司,隨後打造出了皮克斯(Pixar)動畫工作室。在推出《玩具總動員》(Toy Story)之後,該工作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6年,為了重振旗鼓,蘋果請回了喬布斯。這一舉措收到了成效。在iMac、iPod和iPhone等產品的支撐下,蘋果再次成為領先的創新者和潮流制定者。
然而,臨近去年年底之時,喬布斯看起來有些憔悴。今年1月,他向員工宣布,將一直休病假到6月底。一些股東和分析師表示,喬布斯和蘋果都有義務公開披露他的健康狀況。蘋果官方並未照此行事,但在6月底,喬布斯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田納西州一家醫院證實,他接受了肝移植手術。
除了上述企業振興和喬布斯領導才能的精彩情節之外,我之所以對此事大談特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帶給人的社區感,與我兒子那與眾不同的托兒所類似。
蘋果重獲成功不僅要歸功於管理層,或歸功於創造出色彩奇特、設計精巧的新產品,還要歸功於許多最忠實的客戶沒把自己只當作消費者。他們是某類"蘋果王國"的公民,他們對該品牌的忠誠不只限於擁有最好的電子產品,還體現在他們對社區的從屬感、以及對產品的口碑相傳上。
他們就是在Macworld大會外排隊等待入場的那些人。直到今年為止,Macworld大會一直是蘋果每年發布其最新產品的貿易展銷會,穿著黑色Polo圓領衫和藍色牛仔褲的喬布斯通常會就此發表演講。Macworld大會是蘋果忠實擁躉的聚會,喬布斯一直是這個社區的象徵。對該社區許多成員來說(社區外還有一些人在試圖加入),問題在於,在沒有公認領導人的情況下,社區本身能否維持下去。
- 關鍵字搜索:
-
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