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被褥可是胡錦濤的招牌動作。因為這"摸摸被褥、試試溫度"的人並非無名之璞,而乃"當今聖上",所以在中國就不但有了"新聞價值",而且有了紛紛獻上歌頌帝王德政之詞的必要。類似"天子有善,則兆民賴之,其乃安寧長久之道"的文字,於是便也早見網海--
比如"要想真瞭解下情而不是若明若暗,要想心中有數而不被矇蔽,要想幫助群眾解決問題而不是做做樣子,就得像胡錦濤總書記那樣,走村入戶,噓寒問暖,親自去老百姓家裡"揭鍋蓋,摸被褥,看糧袋",這就叫‘一枝一葉總關情'。"(見2003年12月19日新華網)
好在胡錦濤先生是個"戒驕戒躁"的人,是個經得起表揚的人,在類似的盛讚之下,他並沒有忘記樂善好施,而是一直保持著"摸摸被褥、試試溫度"的好習慣,就是在今年年初,在日理萬機之餘,胡錦濤也又摸被褥去了。於是黨國的傳媒,便也又有了"新聞"和盛讚--
這是過去進行時:"農村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始終是胡錦濤關注的一件事。離開備課室,總書記又來到學生食堂,瞭解學生的伙食情況,叮囑學校負責人一定要把孩子的伙食搞好。他還特意走進寄宿學生宿舍,看床鋪、摸被褥......"(見2008年9月11日新華網)
有關摸被褥的最新"新聞"則是:"胡錦濤來到剛住上新居的村民張福泰家看望。74歲的張福泰和老伴原來住的是簡陋的土坯房,現在住上了嶄新的兩層小樓。總書記走進臥室、廚房,仔細察看各項設施......胡錦濤摸摸被褥、試試溫度......"(2010年1月3日中國青年網)
我熱淚盈眶,自恨寫不出類似的盛讚:"如果說總書記新年伊始察農情著眼於戰略和全局的思考,而這個‘摸摸被褥、試試溫度'的細微動作,則給各級領導幹部考察工作、調查研究上了生動的一堂課。"(見1月4日的人民網-觀點頻道《從總書記農家摸被褥試溫度說起》)
我感動啊,快拿張紙巾給我!就是在北國白茫茫、萬里雪皚皚的嚴冬,"我們的"的總書記也依然沒有忘記走出偉大的首都,在"察農情"之時去"摸摸被褥、試試溫度","給各級領導幹部考察工作、調查研究上了生動的一堂課"。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忘我工作的精神!
這一精神必將彪炳千秋,也必將驚天地泣鬼神!但是,縱使"皇恩"如此"浩蕩","我們的"胡總書記也不能年復一年去"摸摸被褥、試試溫度"呀,"吾皇"的身子骨怎經得起這般折騰?這"生動的一堂課",其實不用再上的,因為黨官們已紛紛這等熱衷於摸被褥--
"捏捏臥室的被褥夠不夠厚,看看廚房裡的米面油是否充足,(省委書記)徐光春關切地問:"對黨委、政府還有什麼要求?"王環笑著說:"啥要求也沒有,得勁得很!"一句話逗得大家開心地笑了起來......"(見2007年12月18日
大河網-河南日報)
"省委書記杜青林專程前往宣漢縣清溪鎮金鵝村疏散群眾安置點,看望慰問疏散安置群眾,和大家共度佳節......杜青林還走進安置了53名疏散撤離群眾的金鵝村3社村民李德興的三層樓房和伙房,摸摸被褥的厚薄、看看有沒有吃的......"(見2007年1月6日宣漢之窗)
"這些問題牽掛著省委書記劉奇葆的心......劉奇葆走進他家的板房,仔細察看床上的被褥厚不厚、暖不暖,詢問老人家有沒有棉衣,在板房裡能不能過冬,新房好久修得好,過冬還缺什麼?劉奇葆還送給他一床電熱毯......"(見2008年12月6日新華網四川頻道)
"為了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每一戶群眾,趙樂際與李錦斌、魏民洲等省上領導臨時決定分頭慰問。趙樂際走進蹇軍家,在廚房揭開鍋蓋看燉肉、指著餃子問葷素、看著爐子問儲煤,在臥室翻起床單摸被褥、看薄厚、問冷暖......"(見2009年1月25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你瞧瞧你瞧瞧,果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皇恩浩蕩",因為"吾皇"勤於"摸摸被褥、試試溫度"、"一枝一葉總關情",各地的首席黨官已"從善如流",已自覺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在一而再、再而三摸被褥了,哪裡用得著再上這"生動的一堂課"?
我在感動和擔心"吾皇"龍體之餘,尋思:既然"74歲的張福泰和老伴原來住的是簡陋的土坯房,現在住上了嶄新的兩層小樓",那麼那被褥一定是不用再去"試試溫度"的,因為被褥無非就是一兩百元一床,都已經能住上嶄新的兩層小樓了,又怎會缺乏足以禦寒的被褥?
我更希望的是"吾皇"去看看冰天雪地露宿在京城的訪民,最好也去"摸摸被褥、試試溫度",去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熬過一個又一個折膠墮指的寒夜的。前段時間,海外的中文媒體又報導說,有露宿的訪民凍死在京城。我相信那一定是"謠傳",因為訪民們可是鐵鑄的。
我想:年復一年"親自去老百姓家裡‘揭鍋蓋,摸被褥,看糧袋'",固然是一種"親民"的彰顯,但"親民"不能流於某種固定的模式,"親民"也該有所創新,而不該總沿用一種劇本。2003年在摸被褥,2008年在摸被褥,2010年又在摸被褥,這般"親民"未免單調些。
我想:胡錦濤先生作為國家主席,事必躬親,著眼於微觀"摸摸被褥、試試溫度"之餘,似乎更該從宏觀上運籌帷幄。現在的大問題是百姓普遍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申不了冤、就業不易,怎麼辦?國家主席和總理應該拿出可行的辦法來,真正解救民眾於水火。
我想:新聞該有"新"之所在,不能2003年摸被褥是"新聞",2010年又是"新聞",且諛詞滔滔、馬屁滾滾。親民不僅可在逢年過節時進行,日常也可進行,最好在沒有記者大肆渲染的情況下進行。聖經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
"‘對黨委、政府還有什麼要求?'王環笑著說:‘啥要求也沒有,得勁得很!'一句話逗得大家開心地笑了起來......"類似的"新聞"年復一年反覆播報,娛樂性極強,這一點我無可否認。讀及此"新聞",我也含淚"笑了起來",我能想見那草民一臉"幸福"的表情。
廖祖笙在"皇恩浩蕩"、"摸摸被褥、試試溫度"的年月,也挺"幸福"的:"幸福"得終於家破人亡,"幸福"得冤無可訴,"幸福"得在國內再無言說平臺,"幸福"得被頻頻警告,已由作家躍升為坐家,"幸福"得至今不敢再有一兒半女......"吾皇"聖明,聖明啊!
寫於2010年1月6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廖祖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