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學者中關注中國和參與中國教材問題的,應該有錢理群、謝泳、丁東等人,而對教材作較深之反思者,應屬袁偉時與何清漣,儘管在目前看來他們只有兩篇文章談及中國的教材問題。但問題在於袁偉時對喻學生的近代史教材為"喝狼奶",以及何清漣從當代政治教科書裡分析充分愚民毒素的愛國主義教育,都是警醒之文。這對沉睡半個世紀的教材編寫和愚民教育都是難得的清醒劑。
我蒐集諸種教材有年,特別是語文教材,得數不少,但離樣本數量尚有距離。像人民教育社這樣的出版社和北師大學樣的大學,所藏教材不少,但像我這樣的業餘研究,無論是從精力和財力上都有問題,因此我只有慢慢做《百年中國語文教材變遷》,真是愧對於此期望甚殷的讀者。雖然何清漣女士這篇文章對教材的樣本分析不夠--因為這不是純粹的學術文章--但她分析的思路,以及學理上的清晰,解析問題的深度,都是值得讚賞的。有鑒於此,今天"每日一推"特別推薦何清漣女士這篇文章,以饗眾位讀者。2009年12月20日9:19分於成都
何清漣:中國民眾"愛國主義"思想的灌輸形成過程
--剖析中國的中國政治教科書
自從3月中旬西藏事件發生以來,奧運火炬的傳遞就不可避免地與西藏、中國的人權問題糾纏在一起。在國內,中國當局刻意淡化了"記者無疆界"等國際人權組織針對新聞自由與中國人權狀態的抗議與批評,凸顯了"藏獨"的抗議與聲音,從而激發了部分民眾"反分裂"的"愛國主義"熱情。而其高潮則是通過中國駐外大使館、領事館組織中國留學生與華人在各國舉行的"愛國主義"國家遊戲,此舉既展示了民眾對中國當局的"支持度",又大大減輕了外部政治壓力。
對中國當局來說,"愛國主義"這面泛黃的旗幟具有多種政治妙用。
"愛國主義"成了中國當局一種解困手段
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1709-1784)曾說"愛國主義是無賴最後的避難所",這一名言用來形容今天的中國當局真是再合適不過。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國當局不斷執導以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為主訴的"國家遊戲",目的都是希望通過所謂"人民外交"加強籌碼,增加對特定國家的壓力,舒緩自身的困境,例如1998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2000年中美撞機事件後的"反美愛國遊行",2005年3-4月間針對日本入常的反日遊戲等。甚至在與美國歐盟的紡織品貿易戰(2005年)中,中國政府也不惜祭起民族主義大旗,宣稱 "美歐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持強硬態度還有一個更隱秘的、說不出口的用意,這就是為了延緩中國崛起的步伐。......紡織業恰恰是美歐能夠找到的延緩中國崛起的一個突破口。"加上紡織業是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一條主渠道,因此,"歐美對中國紡織品設限,無異於為社會製造矛盾。"
所有的"愛國主義"國家遊戲中,重要的參演者就是青年群體,尤其是在校大學生。比如2005年6月2日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訪華商談紡織品貿易爭端時,中國當局就組織了60多位清華大學學生在座談會上"炮轟"美國商務部長,提出上面這類觀點。中國青年一代為什麼甘為政府驅策?除了國民性中具有敬畏政治權威這一稟賦之外,還因為他們多年來通過學校教育形成的"愛國主義"理念。因此,分析中國的中學政治教科書在塑造國民的政治理念上所起的作用,有助於認識青年一代的愛國主義觀念如何形成。
中共的愛國主義教育為何在90年代捲土重來?
中國的中學政治教科書(以下簡稱"教科書")最重視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這兩者最後都落實為一點,即對中國共產黨的無條件服從與熱愛。而重提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一代的民族主義精神,則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這與當時中國政府當時面臨的政治困境有關。
"冷戰"結束後,中國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都面臨新的政治困境:在國際社會,蘇聯的垮臺大大降低了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的戰略地位,中國不能再通過參與"冷戰"時代的均勢博弈而推進自己的力量,並對國際社會施加影響;在國內,由於"冷戰"的終結,中國在面對外來政治壓力時變得更為脆弱。
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中共總結"經驗",認為80年代愛國主義(實際是愛黨教育)從學校教育中一度淡出,為自由主義思潮在知識份子和大學生中傳播提供了機會,從而引發了80年代末的政治動盪。面對這種局面,中國共產黨開始恢復愛國主義教育。1991年4月,國家教委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在中小學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意見》。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發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是:"要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為此,《綱要》規劃了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形式,諸如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造愛國主義教育的社會氛圍,提倡培養對國旗、國歌、國徽崇敬感的必要禮儀,大力宣傳愛國先進典型等。[1]
1989年以後中國官方闡釋"民族主義"的三個要點是"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當時強調"國家統一"主要是反對臺灣獨立。由於中國共產黨宣稱自己代表中國,代表中國人民,代表中華民族,甚至代表中華文化,所以,中共在學校的政治教育中的所謂"愛國主義"有著非常明確的內涵,就是熱愛社會主義中國,熱愛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創建者中國共產黨。在中共意識形態話語中,愛國主義歷來與集體主義聯繫在一起,國際主義則是與共產主義聯繫在一起。教科書明確指出,"愛國主義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歷來所倡導的,並且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憲法還規定了公民對國家的各種義務,把愛祖國的義務具體化了。所以熱愛祖國不僅是一種思想感情,而且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履行的法律義務。"[2]
這種愛黨愛社會主義中國的灌輸以政治課為主,歷史課為輔,語文則以通過挑選一些文章,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講述中共領袖不同於常人的優秀品質,如艱苦樸素、關心底層人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這種講故事的方式與灌輸概念相比,不那麼直接,較容易讓學生接受。
用"母親與兒女"的關係隱喻黨與人民的關係
初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上、下兩冊)的重心是愛國主義教育,一些課程的名稱看起來似乎與愛國無關,但滿篇都是"愛國主義"教育。以初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下冊第七課為例,該課標題是"增強自尊自信",但通篇談的卻不是一個人作為個體在處理個人與他人及其他諸種社會關係時的自尊自信,而是強調這個人的民族自尊與自信。比如在第七課開篇時選取的一個小故事,就是講述中國生物學家童第週年輕時在比利時留學時受到比利時同學歧視的經歷,並強調是童第周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幫助他在學業上取得了成功。[3]
教科書明確要求:"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一言一行都要考慮祖國的利益,在和外國人的交往中,要自尊、自愛、不卑不亢,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自己的言行損害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所應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4]
大多數用來做為愛國例證的小故事幾乎都是以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衝突作背景,展現故事主人翁的愛國精神。初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下冊第11課開篇選取了數學家華羅庚的一個故事展現華羅庚的愛國主義精神。故事梗概如下:華羅庚1979年在英國訪問時,一位美國女學者挑釁地問華羅庚是否對自己1950年選擇回中國感到後悔,而華則堅定而有禮貌地回答說"不!我一點也不後悔。我回國,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些事情,並不是為了圖舒服。活著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祖國。"[5] 這些故事的真假無從查考,但通過教科書的講述廣為流傳。有個別謊言終於被揭露,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第五冊的課文《悲壯的兩小時》,講述1967年4月23日蘇聯宇航員科馬洛夫在飛行的宇宙飛船中喪生的故事。這篇課文說,1967年蘇聯"聯盟一號"宇宙飛船在返回大氣層後,發現無法打開降落傘以減慢飛船速度,將在2小時後墜毀。此刻全國的電視觀眾都在收看宇宙飛船的返航實況,科馬洛夫在其生命的最後2個小時,當著全國觀眾的面向領導匯報工作,接受國家領導人授予的蘇聯英雄稱號,並向老母、妻子、女兒一一跤代後事,遺言相當動人。
中國教育部頒發的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們認真學習這位宇航員的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許多中學均將其列為重點學習的課文,在眾多語文教學網上,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經驗和"心得體會"可謂汗牛充棟。但由於這篇課文編造的痕跡太重,終於被一位對這段史實熟悉的讀者撰文揭穿,說"這個感人的故事完全是憑空捏造的,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毫無科學依據。事實是:‘聯盟一號'的飛行是冷戰期間蘇聯為了與美國競爭登月項目而進行的絕密行動,並沒有電視直播‘聯盟一號'宇宙飛船返航的過程,而是在失事幾個小時之後,才由塔斯社將這不幸的事故公之於眾。而且,從科馬洛夫發現飛船返回艙打不開降落傘,到墜毀喪生,只有十餘分鐘的時間,而不是‘悲壯的兩小時'。當時空軍現場指揮官報告說需要急救措施,然後掐斷了通訊聯繫,科馬洛夫沒有留下任何遺言。"[6] 但鑒於中國的言論環境缺乏自由,這種揭露不可能針對中國的革命領袖與英雄人物。
與此相類似的故事,教科書不厭其煩地選擇了幾十個,穿插於整本教科書中。這類故事幾乎都遵循一個套路:在各種不同的場景與不同的歷史時段中,不懷好意的外國人用各種方式表示自己對中國人的歧視,而政治身份不同的中國人,如中國共產黨的領袖、科學家、將軍、教授、中學生、留學生等,都以自己的機警聰明與自尊捍衛了自己與中國的尊嚴。《思想政治》下冊第11課"培養愛國情操"通篇都用這類故事表明愛國者的崇高,但這個"國",指的是由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新中國",教科書反覆使用愛國者將國旗、國徽聖物化的故事,說明熱愛共產黨中國是值得稱道的高尚品質。[7]
所有這些小故事強調的其實主要是一點:社會主義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夠保證中國人民在國際上受到尊重,享有自豪感與自信心。
"海外孤兒與祖國母親"--海外華人與中共政府關係的借喻
在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文化裡,全世界華人都是遊蕩在海外的"遊子",臺灣、香港、澳門等幾個地區則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離開了"祖國母親"的"孤兒"-- 雖然這些"遊子"與"孤兒"的生活狀態要比呆在"祖國母親"懷抱裡的中華兒女要好得多,但在教科書的描繪中,他們對社會主義中國卻非常熱愛。教科書多次提到香港、澳門與臺灣人民以及海外華僑愛國的故事。
北京申奧成功一直被中國當局渲染成愛國主義的狂歡慶典。全世界華人歡騰慶祝的場面被引入教學過程中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典範,北京市教育局推薦的一個關於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案這樣形容:"狂歡的熱浪遍及神州大地,乃至海外華人的聚居地,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成了歡樂的海洋。天南海北不同形式的歡慶,表達的是同一種感情:對偉大祖國的深沉的愛。這是一種心與心的凝聚,一種偉大力量的凝聚,一種偉大情感的凝聚。"[8]教科書借一個臺灣教授的口談他對"奧運金牌"的認識:"因為我們中國太需要成就,太需要出人頭地的成就!" [9] 在初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下冊末尾,全書以"我們熱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信心的源泉"作映襯,突顯出鄧小平的"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這種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還體現在中國政府近十餘年來陸續創立的2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中國政府於1997年及2002年分兩批公布了200個全國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地方性的不計在內),每所學校都必須定期組織學生到學校所在城市附近的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這2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只有38個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有關,其餘162個則都是與中共黨史有關,比如共產黨領袖的紀念館、共產黨在內戰中犧牲的烈士紀念館、當年共產黨領袖活動所在地,如某次會議會址等等。[10]
中共的"愛國主義"教育之特點
任何國家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對國民作愛國主義教育,中國政治教科書在國家與個人的關係上,強調國家的前途、命運與個人的前途、命運是密不可分、血肉相連的關係並沒有錯。但問題在於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缺少兩個基本前提:
第一,中國共產黨這種愛國主義熱情從來只強調人民對國家的義務與責任,卻迴避了國家(政府)對人民的義務與責任,更加不談人民在這個國家中有什麼權利。
比如,教科書只談公民對國家應該盡的納稅義務,但卻根本不提"納稅人"這一觀念(中宣部在1999年也曾經命令媒體不得宣傳"納稅人"這一概念,本人親耳聽到過這一傳達),大多數中國人根本不知道現代意義上的納稅人之內涵。一個明智的政府應該將教育作為強國固本之道,也負有為國民提供義務教育的政治責任,但中國政府在花著納稅人的錢的同時,卻堂而皇之將教育作為斂財之道,中小學教育竟然從2002年開始,連續三年列於中國十大暴利行業前五名之內。[11]中國政府不肯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的同時,卻一直將獲得奧運會金牌這種表面成就作為中國強大起來的標誌,並屢屢以此作愛國主義的全民動員,但卻從來不肯讓民眾瞭解每塊金牌花了數千萬乃至上億金錢之巨,[12]更不會讓青少年一代瞭解這一事實:在為獲得奧運會金牌投入大量金錢的同時,中國有多少青少年因貧困而失學。
第二,中國政府剝奪了人民的各種權利,包括知情權,在隱瞞了中共政府五十餘年以來對人民犯下眾多"國家之罪"(反右、餓死3000多萬人的大飢荒、"文革"、1989年六四事件等)的情況下,片面要求人民愛這個罪錯纍纍的專制政府。這種"愛國主義"實際上已經墮落成維護政府威權統治的藉口。
可以說,由於缺少上述兩個基本前提,中國當局不斷祭出的愛國主義口號,承載的內容實質上並非愛國,而是被偷換成熱愛掌握這個國家政權的執政集團,最後被扭曲成人民對暴政無條件的擁護與熱愛。在西藏事件與奧運火炬傳遞過程中,中國憤青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就是如此。
說明:本文分析的《思想政治》是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
【註釋】
[1]見新華網,www. 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
[2] 初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下冊,P85。
[3] 初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下冊,P1。
[4] 初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下冊,P18。
[5] 初中一年級《思想政治》,下冊,P72。
[6] "《悲壯的兩小時》:是不是拿孩子開涮",《新京報·文化副刊》 2004年2月23日。
[7] 初中一年級《思想政治》,P81。
[8] 北京教育資源網,北京市教育局主辦,www.bjedu.cn,www.res3.bjedu.gov.cn。
[9] 初中一年級《思想政治》,P82。
[10] "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名單","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名單",均見http://www.beijing.org.cn/3925/2002-12-9/83@571523_3.htm。
[11] "2002年中國十大暴利行業",南方網2004年12月6日,http://www.southcn.com;"2003中國十大暴利行業,房地產中小學教育居前列",新華網2004年1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04年中國十大暴利行業",南方網,2004-12-06 http://www.southcn.com。
[12] "一枚奧運金牌7億元?體育舉國體制的冷思考",《世界商業評論》,htttp://ICXO.COM , 2004年9月7日 09:38。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何清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