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網記者王篤若點評:一著名中共問題專家曾跟我說,看透黨媒新聞有一訣竅,兩句話:一是對中共有利的宣傳,可做除十計算。二是中共不肯面對的罪惡和瞞報,如殺人放火事故礦難等,可做乘十計算。讀了趙靜芝的如下評論,忽然發現,十倍可能還保守很多,N倍至100倍為妥。故此兩句話應修訂為:一是對中共有利的宣傳,可做除十到除百計算。二是中共不肯面對的罪惡和瞞報,如殺人放火事故礦難等,可做乘十到乘百計算。
**************************************************************
如果一個人冬天剃光頭、夏日留長發,一般稱之為"作怪"。如果一個人在漫天飛雪的季節看著滿滿一櫥冬裝,卻嚷嚷著要去血拼一件夏裝、如果一個女人結婚後夫妻恩愛無比,卻總是把奪取自己貞操的那個魔鬼當做初戀情人,這叫做什麼?在吳方言裡,這就叫做"作",嚴重的叫做" 活作"。活,在這裡是生猛、鮮活、故意而為之意。作,就是彆扭、撒嬌、丟人現眼。
一些海外華人喜歡"活作"是出了名的。昨天偶爾從溫哥華一家中文網站上獲知,溫哥華當地的幾個華人社團要在12月 26日隆重舉辦"紀念毛澤東,喜迎冬奧會"聚會。毛澤東和冬奧會,八竿子不挨邊的事情居然能攪和到一起,也只有一些海外華人才有這樣的"睿智"。古今中外或許有人拿潑皮猴子做過偶像,但幾乎沒有把整死自己親人同胞的暴君當祖宗拜的,因為那是認賊為父,可有些人還總喜歡拿出來顯擺,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缺德。
兩個月前,溫哥華就有20來個同鄉會的人,就在唐人街舉著老毛的畫像招搖過市。消息到了大陸新華社的嘴裡,旋即變成了"過2000名加拿大溫哥華華僑在唐人街舉行盛大國慶遊行,遊行隊伍高舉毛主席畫像,歡呼毛主席萬歲!"在外人看來,共產黨光復了溫哥華,紅衛兵佔領了唐人街,參加國慶遊行的新老移民個個得了腦殘症。好在新華社素來是說假話的,許多人把這條消息當八卦看。
但海外確實有一些華人一直熱衷於 "作"的,他們生錯了時代,無緣成為當年毛澤東的"三好學生"、"五好戰士";他們還主動選錯了國家,令自己無法在五星紅旗的下盡情高歌"社會主義好"。溫哥華有個活寶三年前還以當地一家中文網站為根據地創立了一個"紅教",大有讓"紅教"代替"天主教",讓毛澤東代替耶穌,繼而實現"毛澤東思想照遍全球 "的夢想的架勢。
活寶再"活作"也是個人行為,但溫哥華當地幾個僑團顯然要進行集體"活作"了,而且還要代表"華人",這樣一來問題大了。我不妨抄錄兩段八股文式的集會通知:"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公認的引擎之一,......當我們分享這一切驕傲與自豪時,不禁令我們,回想起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另一段是這樣寫的"是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原文如此,應為《紀念白求恩》,作者注)的著名文章,讓不少旅居加拿大的華人華僑,在中小學時代就知道了加拿大這個國家的名字,記住了加拿大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動人故事,更讓我們來到了美麗的加拿大。"
我實在懶得去置評文中抒發的那份情感以及因為舉辦者激動過度抑或記憶有誤將篇名搞錯的疏失,我只想說的是,活動的舉辦者至少撒了兩個謊。其一,中國今天的所謂崛起,會令"海外華人"想起老毛嗎?恰恰相反,大陸的那些"擁毛者"據說大多是基於中國權力與金錢狼狽為奸、社會分配嚴重不公、貧富懸殊日益加大、弱勢群體的利益長期被忽視所致。其二,文中說,是因為老毛的一篇文章,令大家最終來到了加拿大。這分明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吃著大肉念佛經。你去問問周邊的新老移民,有幾個是因為受了老毛文章的影響來到加拿大的?老毛不是還寫過《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嗎,同鄉會那些鄉黨緣何只對《紀念白求恩》一篇放光啊?人不要這樣虛偽,你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來的沒有人感興趣,投資的、技術的、跳船的、偷渡的、捲了公款外逃的、拿了六四血卡走大運的、包了二奶偷了漢子來避避風頭的,都行,但和老毛沒有干係。拜託諸位"僑領",不要亂說話,說假話也要事先過過腦,特別是經常喜歡"代表"別人說假話的時候,更要慎戒弗躁。
那些社團這次集會最毒的地方是把崇拜老毛和冬奧會扯在一起,這分明是噁心加拿大、噁心冬奧會。如同在新換的地毯上隨口吐個痰,在一鍋好不容易煲好的湯裡丟了一把死蒼蠅。一些中國人的聰明總是用錯了地方,凸顯的是舉辦者既要懷抱獨裁者冰冷殭屍,又捨不得自由民主溫柔鄉熱被窩的詭異心態。照這種作法,德裔、菲裔也可舉辦"紀念希特勒,迎接冬奧會"、"懷念馬科斯,擁抱冬奧會"這樣的晚會。為什麼人家不搞,不是臉皮薄組織能力差,是別人知道做一個加拿大公民最起碼的廉恥。
大凡喜歡"活作"的人還有另外的隱情,他們多半是想"作"給他們屬意的人看的,比如每次"活作",領事館的領導是逢場必到的,卻沒膽見光於主流媒體。
匈牙利思想家伊萬斯特在《熱愛自由者十誡》中寫道:"永遠不要忘記人類的自由與尊嚴是惟一且不可分割的。"一個去擁抱自由與尊嚴的敵人的人根本不配生活在民主的國家,一個崇拜暴君衣缽的族群必定被這個社會主流拋棄,這應驗了中國的一句俗話:"女人不作,男人不愛,女人太作,男人不敢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如何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