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什麼古代冬至後有「消寒會」?(圖)

作者:作者﹕心語  2009-12-20 11:5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九九消寒圖(網路圖片)
 
中國古代曆法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了二十四節氣,故冬夏既立,冷暖必分,也因此有「夏至入伏,冬至數九」的說法。冬至,每年約在西曆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或二十三日,這天是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將逐漸進入「數九寒天」。」

那麼,為什麼古代冬至後有「消寒會」呢?

冬 至是由節氣演變為傳統節日,被古人視為重大節慶。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百官要上朝進賀,在民間則有祭祀祖先、神明的習俗,故有「冬至大如年」的俗 諺。如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酒,享祀先祖。官放關扑,慶 賀往來,一如年節。」

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每年冬至來臨,天氣就會一天比一天冷,一般都要等到冬至後八十一天,冬天才會過去。因此古人就有數九迎春的習俗,從冬至日算起,每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這段日子就叫「數九天」。

古人稱冬至為入九,數足九九,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所以俗話有「九九消寒」之說。而為了度過漫漫嚴冬,古人想出了各種娛樂來進行九九消寒。如冬至後,一些文人雅士邀集親友,大家輪流出錢飲酒作樂,以消磨冬日,這種宴會叫做「消寒會」。

消 寒會始於唐末,又叫「暖冬會」,古籍也有記載。據五代王人裕撰《開元天寶遺事.掃雪迎賓》上所記,唐朝時,長安有個大富翁,每當下雪天氣寒冷時,他會叫僕 人在自家的街道口,在雪地掃出一條小路,自己親自站在路口前,拱手行禮迎接賓客。為客人準備酒、肉菜餚宴飲尋樂,稱為「暖寒之會」。

此外還 有「九九消寒圖」,分梅花消寒圖、圓圈消寒圖、文字消寒圖三種。古人為了計算這段日子,想出了製圖計日的方法,用畫梅、畫圓圈或填影格字等形式來記載,又 簡稱為「九九圖」。消寒圖記錄了入九後的天氣陰晴變化,人們用它來預卜來年的豐歉,是最傳統且具特色的簡易氣象記錄。

明朝以前的「九九消寒圖」,大多是一株八十一瓣的梅花,或有八十一個小圈的九叢圓圈,從冬至日起,逐日塗滿一瓣或一個小圈,並作記號標示陰晴雨雪,至第八十一日,冬盡春來。

如清朝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九九消寒圖》曰︰「消寒圖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塗一圈,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按,《帝京景物略》:冬至日人家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在 《帝京景物略》還記載了有趣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六九五十 四,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葛蚤出。」

除此之外,古人還畫「九九消寒表」,九行八十一格,自冬至起,日塗一格,格滿寒消,相傳並有明朝功臣劉伯溫所傳口訣︰「上陰下晴雪中心,左風右雨兩分清,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耕作勤。」

另 填影格的消寒圖叫「九九消寒句」,據清朝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上載,清宣宗道光初年,宣宗御製「九九消寒圖」,裝裱成幅並題有「管城春色」四字。圖中 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寓迎春之意,九個皆為雙鉤空心字,每個字都是九畫。自冬至開始,日填一畫,並用筆在這一畫上填寫當日的陰晴風雪,共八十一 日完成。

圖上所題「管城春色」,應源於韓愈所撰《毛穎傳》,謂秦始皇封毛穎(指筆)於管城,號「管城子」。而管城子是筆的別稱,寓意筆成春滿庭。

還有一種深受文人雅士所喜愛的「九九迎春聯」。上下聯各九個字,每字都是九畫,一樣都是雙鉤空心字,從冬至日起,按日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全聯填完,則嚴冬已去,春暖花開。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院春幽挾巷草垂茵」。
来源:正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