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今陝西耀縣)。據《舊唐書》載︰「七歲就學,日講千餘言。弱冠,喜談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周宣帝(公元578-579)時思邈 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578-580)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及(唐)太宗即位(627)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將授以爵位, 固辭不受。顯慶四年(659)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上元元年(674)辭疾請歸......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師資輩之禮以事 焉。......初魏徵等受詔修齊、梁、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觀。......永淳元年(682)卒」。根據上述記載,周宣帝時(公元 578年)思邈即隱居,至永淳元年(682年)卒,其壽命最少也有一百數十歲,賈得道先生《中國醫學史略》言他至少有120歲,《四庫提要》推斷其為 102歲(公元581-682年),也有人認為他生於公元541年即「開皇辛酉歲生」(《舊唐書》),若以此推斷,則思邈壽命更長些。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序》中說︰「吾幻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磬盡家產。」因此,他在很早就開始研究醫學和養生學,20歲時即以醫術見稱,他說︰「至 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他一生不慕名利,隱居著學,博覽儒、釋、道書,精通醫學和養生,以人命至重,廣除疾患。他歷經北 周、隋、唐三朝數代皇帝,都曾以高官厚祿請他,始終「固辭不受」。他的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枕中素書》、《福祿論》、《保生銘》、《存神 煉氣銘》、《會三教論》等。
孫思邈立足於養生,他主張養性、導引、按摩、食療、防病為主,其次才用診治,針灸、湯藥。他說︰「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強 調「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天既逝之後。」這對於我們今天以「檢查化驗屬正常範圍」而輕視症狀,不求自身的診斷技術之提高,而將若干「未病之 病」和「欲病之病」拒之不醫,及至「異常」時,又「不能療之」的狀況,尤其應引以為戒。
他還非常重視婦嬰保健。他指出︰「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冀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固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若時氣不和,當自戒 勤。若有小不和,即須治療,尋其邪由,及在腠理,及時早治。鮮不癒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止,雖和緩亦無能為也。癰疽丁腫,喉痺客忤, 尤為其急,此自養生者之要也。」他在《千金要方》中專立《婦人方》和《少小嬰孺方》等。
孫思邈很重視食療養生,他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心恁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世,有靈之所要 也,若忽而不學,誠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病、釋情、遺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他提醒人 們,儘可能避免濫用藥物,提倡人人都要學會適當運用食療,在食療所不能及的時候,再用藥物。因此他還說︰「夫為醫者,當須先調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 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序論第一》。這是因為︰「藥性剛烈,猶若用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他同意張仲景的話︰「人體 平和,惟須好將養,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令人藏氣不平,易受外患。」他強調了藥物都有負作用,濫用藥物反而會使人招致病患。
孫思邈在他多年豐富的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對150餘種動植物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實驗,在《千金要方》中對菜蔬、谷米、鳥獸等的食療作用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如︰ 《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菜蔬第三》中說︰「莧菜實,味甘寒牆無毒,主清盲白翳,明目除邪氣,利大小便,去寒熱,殺擾蟲,久服益氣力,不飢經身。一名 馬莧,一名莫實,即馬齒莧菜也,治反花瘡。」「小蒜,味辛溫無毒,......主霍亂,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氣,溫中除邪痺毒氣。五月五日採,暴干,葉主心煩痛, 解諸毒,小兒丹,不可久食,損人心力。」「生薑,味辛微溫無毒,......主傷寒頭痛,心淡下氣,通汗,除鼻中塞,頦逆上氣,止嘔吐,去胸隔上臭氣......」該書同 卷《食治.榖米第四》說︰「苡仁,味甘溫無毒,主筋拘不可屈伸,久風濕痺下氣,久服輕身益力,......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一名感米,蜀人多種食之。」 同書《鳥獸第五》中,他對各種乳汁進行了闡述︰「人乳汁,味甘平,無毒,補五藏,令人肥白悅澤。馬乳汁,味辛溫,無毒,止渴﹔牛乳汁,味甘微寒,無毒,補 虛羸,止渴﹔入生薑蔥白,止小兒吐乳,補勞。羊乳汁,味甘微溫,無毒,補塞冷虛乏少血色,令人熱中。驢乳,味酸寒,一雲大寒,無毒,主大熱黃疸,止渴。母 豬乳汁,平無毒,主小兒驚癇,以飲之神妙。」
他的養生思想除食療外,孫思邈還十分重視修養性情。如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道林養性第二》中載有︰「若夫人之所以多病,當由不能養性。平康之 日,謂言常然,縱情恣欲,心所欲得,則便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無所不作,自言適性,不知過後一一皆為病本。」他還將養生與人的性格品質聯繫起來,他 認為,人的秉性善良,抑情少欲,不慕名利,注意道德修養就會長壽,而且百病不生,禍亂不作。例如他在《千金要方.養性序第一》中說︰「夫養性者,欲所習以 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患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意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 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是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此一段論述,可見思邈重德尚善的見地頗高。如果人性不善、作 惡多端、貪慾無度,不但是禍亂的根源,且貪慾傷身,性惡傷情,因此,如「德行不克,縱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可見思邈一生不慕名利、救疾濟 危,精研養生、隱居著述因而可以長壽﹔而歷代帝王,召集丹士,廣求仙藥,耗資千萬,以求仙道,然而卻落得病夭傷命,誤服金丹而死。這乃是「性善」與否的原 因吧﹗
孫思邈不但重視養性冶情,而且認為導引、按摩、適宜運動亦非常重要。如他在《千金要方》卷十二《養性》中說︰「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洞身按 摩,動搖肢節,導引行氣。」他還說︰「雞嗚即起,就臥中導引,......良久事訖,即出,徐徐步庭院散氣......四時氣候和暢之日,量其時節寒溫,出門行三里、二 裡、二百步為佳,量力行,但勿令氣乏,氣喘則已......」(《千金要方.卷十四.退居》)
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愈於此,故以為名也。「(《千金要方.序》)。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無論「貴賤貧富、 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千金要方.卷一.大醫精誠》)。反映了他的救死扶傷和人命平等的思想,成為千古醫家的楷模。他在同卷書中還 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嚴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 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又至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選薦,食如無味﹔醒兼陳, 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孫思邈關於醫學道德方面的論述,是中國醫學優良傳統的重要原則。孫思邈一生博學多識,廣為實踐,他的養生思想集儒、釋、道、醫於一體,在他多年的實踐活動 中檢驗和體會,形成了他獨特的養生學理論。他在理論知識上,力求博學,如他早年便喜讀《老》、《莊》及百家之說,又兼好釋典,並且熟習《素問》、《甲乙黃 帝針經》、《明堂註疏》、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裡孔穴、脈學、解剖、本草藥學以及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王叔和、阮和南、範東陽等諸部經 方之外,又好「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注壬」(《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醫習業第一》)。他要求學醫的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 倦」(《千金要方》卷一《大醫精誠》)。他在同卷書《序例.大醫習業第一》中說︰「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 子,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途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關須探 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孫思邈善於學習掌握古代傳統文化之精微,應用於醫療和養生之實踐,因此而成就卓著,被後人稱為「藥王」。堪稱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養生家。
来源: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序》中說︰「吾幻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磬盡家產。」因此,他在很早就開始研究醫學和養生學,20歲時即以醫術見稱,他說︰「至 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他一生不慕名利,隱居著學,博覽儒、釋、道書,精通醫學和養生,以人命至重,廣除疾患。他歷經北 周、隋、唐三朝數代皇帝,都曾以高官厚祿請他,始終「固辭不受」。他的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枕中素書》、《福祿論》、《保生銘》、《存神 煉氣銘》、《會三教論》等。
孫思邈立足於養生,他主張養性、導引、按摩、食療、防病為主,其次才用診治,針灸、湯藥。他說︰「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強 調「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天既逝之後。」這對於我們今天以「檢查化驗屬正常範圍」而輕視症狀,不求自身的診斷技術之提高,而將若干「未病之 病」和「欲病之病」拒之不醫,及至「異常」時,又「不能療之」的狀況,尤其應引以為戒。
他還非常重視婦嬰保健。他指出︰「凡人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冀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固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若時氣不和,當自戒 勤。若有小不和,即須治療,尋其邪由,及在腠理,及時早治。鮮不癒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止,雖和緩亦無能為也。癰疽丁腫,喉痺客忤, 尤為其急,此自養生者之要也。」他在《千金要方》中專立《婦人方》和《少小嬰孺方》等。
孫思邈很重視食療養生,他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心恁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世,有靈之所要 也,若忽而不學,誠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病、釋情、遺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他提醒人 們,儘可能避免濫用藥物,提倡人人都要學會適當運用食療,在食療所不能及的時候,再用藥物。因此他還說︰「夫為醫者,當須先調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 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序論第一》。這是因為︰「藥性剛烈,猶若用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他同意張仲景的話︰「人體 平和,惟須好將養,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令人藏氣不平,易受外患。」他強調了藥物都有負作用,濫用藥物反而會使人招致病患。
孫思邈在他多年豐富的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對150餘種動植物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實驗,在《千金要方》中對菜蔬、谷米、鳥獸等的食療作用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如︰ 《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菜蔬第三》中說︰「莧菜實,味甘寒牆無毒,主清盲白翳,明目除邪氣,利大小便,去寒熱,殺擾蟲,久服益氣力,不飢經身。一名 馬莧,一名莫實,即馬齒莧菜也,治反花瘡。」「小蒜,味辛溫無毒,......主霍亂,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氣,溫中除邪痺毒氣。五月五日採,暴干,葉主心煩痛, 解諸毒,小兒丹,不可久食,損人心力。」「生薑,味辛微溫無毒,......主傷寒頭痛,心淡下氣,通汗,除鼻中塞,頦逆上氣,止嘔吐,去胸隔上臭氣......」該書同 卷《食治.榖米第四》說︰「苡仁,味甘溫無毒,主筋拘不可屈伸,久風濕痺下氣,久服輕身益力,......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一名感米,蜀人多種食之。」 同書《鳥獸第五》中,他對各種乳汁進行了闡述︰「人乳汁,味甘平,無毒,補五藏,令人肥白悅澤。馬乳汁,味辛溫,無毒,止渴﹔牛乳汁,味甘微寒,無毒,補 虛羸,止渴﹔入生薑蔥白,止小兒吐乳,補勞。羊乳汁,味甘微溫,無毒,補塞冷虛乏少血色,令人熱中。驢乳,味酸寒,一雲大寒,無毒,主大熱黃疸,止渴。母 豬乳汁,平無毒,主小兒驚癇,以飲之神妙。」
他的養生思想除食療外,孫思邈還十分重視修養性情。如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道林養性第二》中載有︰「若夫人之所以多病,當由不能養性。平康之 日,謂言常然,縱情恣欲,心所欲得,則便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無所不作,自言適性,不知過後一一皆為病本。」他還將養生與人的性格品質聯繫起來,他 認為,人的秉性善良,抑情少欲,不慕名利,注意道德修養就會長壽,而且百病不生,禍亂不作。例如他在《千金要方.養性序第一》中說︰「夫養性者,欲所習以 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患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意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 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是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此一段論述,可見思邈重德尚善的見地頗高。如果人性不善、作 惡多端、貪慾無度,不但是禍亂的根源,且貪慾傷身,性惡傷情,因此,如「德行不克,縱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不能延壽。」可見思邈一生不慕名利、救疾濟 危,精研養生、隱居著述因而可以長壽﹔而歷代帝王,召集丹士,廣求仙藥,耗資千萬,以求仙道,然而卻落得病夭傷命,誤服金丹而死。這乃是「性善」與否的原 因吧﹗
孫思邈不但重視養性冶情,而且認為導引、按摩、適宜運動亦非常重要。如他在《千金要方》卷十二《養性》中說︰「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洞身按 摩,動搖肢節,導引行氣。」他還說︰「雞嗚即起,就臥中導引,......良久事訖,即出,徐徐步庭院散氣......四時氣候和暢之日,量其時節寒溫,出門行三里、二 裡、二百步為佳,量力行,但勿令氣乏,氣喘則已......」(《千金要方.卷十四.退居》)
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愈於此,故以為名也。「(《千金要方.序》)。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無論「貴賤貧富、 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千金要方.卷一.大醫精誠》)。反映了他的救死扶傷和人命平等的思想,成為千古醫家的楷模。他在同卷書中還 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嚴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 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又至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選薦,食如無味﹔醒兼陳, 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孫思邈關於醫學道德方面的論述,是中國醫學優良傳統的重要原則。孫思邈一生博學多識,廣為實踐,他的養生思想集儒、釋、道、醫於一體,在他多年的實踐活動 中檢驗和體會,形成了他獨特的養生學理論。他在理論知識上,力求博學,如他早年便喜讀《老》、《莊》及百家之說,又兼好釋典,並且熟習《素問》、《甲乙黃 帝針經》、《明堂註疏》、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裡孔穴、脈學、解剖、本草藥學以及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王叔和、阮和南、範東陽等諸部經 方之外,又好「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注壬」(《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醫習業第一》)。他要求學醫的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 倦」(《千金要方》卷一《大醫精誠》)。他在同卷書《序例.大醫習業第一》中說︰「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 子,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途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關須探 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孫思邈善於學習掌握古代傳統文化之精微,應用於醫療和養生之實踐,因此而成就卓著,被後人稱為「藥王」。堪稱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養生家。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孫思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