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頻頻現身非好兆頭 預示開發商在劫難逃

近來,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一線城市,"王"頻頻現身,又被屢屢刷新。每一個"地王"的誕生,其轟動效應,如同雪夜雷鳴,震驚環宇。先是在開發商那兒吵成一鍋粥,能夠分辨出來的唯一聲音是:怒罵做了新科"地王"的央企。怒罵歸怒罵,誰也不忘乘機刷高自己的房價。與此同時,媒體粉墨登場,爭相炒作。像演戲:媒體一邊敲鑼一邊吆喝:"哐、哐、哐,地王來了!"開發商一臉無奈地指著央企"地王":"沒辦法呀,地價推著房價跑!"專家跟著批講:"快買房快買房,今天不買明天漲。"一時間竟至於鬧得人心惶惶,終於,持幣觀望者做出了"自以為一生最果斷的決定",乖乖鬆開了錢袋子。乘風買房的人中,有急需住房的,有溜著"地王"的邊兒投資置業的,也有火中取栗"炒房"的。糊里糊塗,"地王"效應被放大了,眼看著高得令人乍舌的房價,又往上竄了一節。

這與其說是"地王"效應,不如說是炒作"地王"的效應!但是,"地王"頻現,是開發商的"福星"還是"災星"?"災星"!因為,第一,"地王"頻現於房價屢創新高之時,其實,此時,高房價已成強弩之末,"地王"效應恰是房地產市場繁榮期的迴光返照;第二,"地王"的出現是眾多有實力的開發商相互爭奪哄抬的結果。房企老闆無疑都是精於算計胸有成竹的,但受資本的驅使,又無一不是貪婪的盲目的;第三,在"地王"爭奪戰中,一反常態,央企和地方國企殺了一個回馬槍,屢屢得手,代替民企大佬成了新"地王"。看似國企"不差錢",其實,正如許多民企老闆質疑的那樣:國企"不怕賠錢"。----看來,剛剛被擠出局外站在干地兒一刻鐘,民企老闆們的腦子就立刻清醒了:在雲層裡飄忽的高房價,保不准要掉下來,"國企地王等著陪吧!"第四,金融危機爆發前,我國房地產市場高燒不退,國家三令五申穩定房價,可房價依然我行我素一路飆升,到金融危機爆發,流動性突然收緊,房價跟著掉頭朝下;及至"救市"措施連番出臺,得救了的房地產市場竟成了"冬天裡的一把火",再度進入瘋狂狀態。此時,全球經濟已經走上復甦之路,在各國政府爭論何時退出的當口,"地王"卻在我國頻繁出現,這個險,可就冒大了;第五,上次"地王"集中出現是在2007年房地產市場"一派繁榮"、房價屢創新高時,未及開發,就遭遇了寒流,直到現在,許多老"地王" 依然田園依舊,其中,有的民企"地王"早已"悔地",打通關節,把天價土地扔回給了當地政府。

總而言之,"地王"頻出對開發商來說,是"災星",而不是"福星",不是好兆頭。怎麼辦?未雨綢繆。對真正需要住房的居民,不妨再等等看看,"不見兔子不撒鷹",別輕易鬆開錢袋子。沒有只漲不跌的房價,世界沒有,中國也不會有。再長的戲也有收尾的時候,"地王"就是這齣戲最後出場壓陣的那個主角兒,高潮到了,結尾還遠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