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平: 楊白勞去見黃世仁,能和中國講人權?
剛才在美國CNN電視新聞節目中,看到美國總統歐巴馬彎著腰,一個人打著傘急匆匆地走下專機,迎接他的是中國上海的菲菲細雨,畫面上只有他一個人,顯得鶴立雞群,踽踽而行,不由得心頭一震,陰冷伴雨的天氣,不期而至,恐怕不是一個很好的兆頭,做為一個出獄不久的中國記者,我和大家一樣,對歐巴馬充滿了過多的期待和幻想,希望他與胡錦濤會面時,多講講中國的人權,多提提劉曉波,譚作人,胡佳,但願胡錦濤能夠放一兩個良心犯,改善中國的日趨惡化的人權狀況,然而,坦率地講,我並不抱太大的希望。美國總統冒雨出訪,使我想起了少年時代看過的革命樣板戲《白毛女》,可悲的是,歐巴馬像楊白勞,胡錦濤似黃世仁,欠債的美國去拜訪債權人中國,和白毛女的故事有點雷同,不一樣的情節是,楊白勞當初頂風冒雪,現在歐巴馬還沒見到胡主席,卻已被淫雨打濕了火熱的心。他能理直氣壯地與胡錦濤講人權嗎?我不由得嘆息。當然,我看到了獨立中文筆會以及國際筆會所屬的63個筆會星期五發表的聯合聲明,呼籲即將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使用他的影響力,說服中國政府釋放劉曉波等所有良心犯。聯署這個聲明的還有國際筆會六位負責人,都是些耳熟能詳的名子,可見份量不輕。還有北京天安門母親張子霖和美國耿和的呼籲,以及法國無國界記者組織提出的有關中國言論表達自由的九個"為什麼"和一個"要不要",他們並表示"如果歐巴馬總統提出這些問題,得到中國領導人的答案與保證,那麼表達自由和新聞自由就有進步了"。
顯然,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感人至深的。我相信歐巴馬不能迴避自已的使命,他作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必須為中國的民主進步做點什麼,但我們還應當看到他與克林頓的不同,那時,美國手裡有一張王牌是逼迫中國就範的最惠國待遇問題,十分重視經濟利益的中國政府不得不向山姆大叔做些讓步,我清楚地記得釋放魏京生的時候,有很多黨員想不通,各級黨委還要開會,用美國的優惠政策點撥他們的花崗岩腦袋,可見那時共產黨怕美國,現在呢,中國不僅軍隊強大,武警橫行,而且富得流油,購買了美國8000多億國債,也就是說,美國成了講話底氣不足的楊白勞,中國成了財大氣粗的黃世仁,他能向胡錦濤講什麼呢?胡主席聽了又會作出何種反應呢?
正如美國《時代週刊》發表的文章所言:歐巴馬目前正在為美國依賴中國的狀況付出代價。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幾乎資助了美國的一切:狂熱消費、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極其昂貴的戰爭以及為崩潰的銀行制定拯救計畫。共產黨債權人把資本主義的債務人把握於股掌之間。歐巴馬入主白宮後,繼續高筑債臺。九月底,債務已增至一萬四千億美元。他雄心勃勃,要修復經濟並普及義務醫療保險,需要用錢。只有中國願意並能夠向美國繼續給予高額貸款。北京的中央銀行積累的外國貨幣已超過兩萬億美元。
由此看來,我們處在一個令人悲哀的時代:經濟上最富有的國家很有錢,但沒有人權,沒有民主,政治上最民主的國家有人權,但經濟上搞的一團糟,手裡又沒錢,後者站在道義一邊,但又不得不求助於前者,為什麼不能既有錢又有人權呢?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真的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嗎?真的就不能有一個完美無缺的世界?
我們可以想像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處境,一方面他不敢辜負關注諾貝爾和平獎頒布後他本人實際貢獻的善良人們,一方面他又要從本國的經濟發展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在矛盾當中左右為難,而且他面對的又是一個世界上最強大,最頑固不化的共產黨利益集團,因此他很可能談論最多的還會是貿易磨擦,氣候變化,全球反恐,人民幣升值等問題,既便歐巴馬提出中國的人權狀況,並表達改善的願望,也會是委婉而柔情的,他絕對不敢觸怒黃世仁,大概胡錦濤等中國領導人也會老調重彈,講一些模棱兩可,言不由衷的話語巧妙敷衍,使與中國打交道經驗不足的美國總統一頭霧水,不得要領,能不能念及美國眾議院的決議放過劉曉波和譚立人,還是一個未知數。不過,就我個人觀察,劉曉波沒有正式被起訴,譚立人遲遲沒有下達判決結果,似乎表明中共高層存在著分歧意見,他們好像在等待時機,顯然用自已的公民做人質打發楊白勞,成本很低,中共感到很划算,所以就浦志強披露的譚立人獄中影相看,不能排出他們獲釋或流亡海外的可能性,但不論如何,海外民運和有良知的文化人畢竟做了一些努力,歐巴馬畢竟做了一回可憐的楊白勞,黃世仁畢竟要仔細思量一個問題,光有錢並不能使國民生活幸福,社會安定。
但假如這次歐巴馬像希拉里那樣,連人權都不敢提,還竟以"中國是美國的出資人"自我解嘲,那麼,就是越過了底線。楊白勞不想拿女兒抵帳,美國也不能摒棄普世價值,該借債還得要借,該還錢還得要還錢,該和中國交往還要交往,該和中共領導人講人權還得講,原則不能丟,策略要講究,時機要把握,這就看歐巴馬的政治智慧如何高超了,或許正是債權債務把中美雙方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彼此之間,不能分離,不論胡錦濤願不願意聽楊白勞的訴求,黃世仁畢竟要面對楊白勞,大概上帝就是叫他們兩個人,演出一幕生動活潑的人間悲喜劇吧。
2009年11月15日於多倫多
(文章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姜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