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對袁隆平宣傳的不實之處

這裡我們僅就那篇文章給出的信息來看看中宣部宣傳的不實之處。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科學改變世界》一文中描述說:"10年裡,袁隆平做了十幾萬次的試驗,終於有一天,這事被他想明白了。"

10年裡做十幾萬次試驗,平均每年要做一萬幾千次、每天要做30∼40次,不知道這是那門子科學試驗?】

每天做30∼40次試驗是不可能的,顯然這是在信口開河,牛皮亂吹。

【該文還提出:"雜交結束了水稻7000年來不能增產的歷史",就是說,人類自史前種植水稻開始直至上世紀70年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問世,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始終都維持在7000年前的水平。這合乎事物發展實際嗎?此論至少與我國自上世紀50年代未開始的水稻矮桿化育種大幅度提升水稻單產的事實不符,更與國際上自上世紀60年代掀起的培育半矮桿水稻的綠色革命事實不符。】

7000年不能增產肯定是胡說八道,除了狹義的雜交水稻之外,還有其它不符合這個定義的雜交水稻也增產了,這樣的宣傳顯然是用貶低甚至抹殺別人貢獻的方式來抬高中宣部要捧的人。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書中多處虛構、誇大事實,刻意宣稱是袁隆平發明瞭雜交水稻,更稱其為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該書中"為了人類不再飢餓的未來"一文寫道:"這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發表在1966年2月28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這是國內外第一篇論述水稻的雄性不育的論文,也是人類第一次發現並用文字表達水稻的這一生殖病態特徵,指出了它巨大的利用價值......"

從學術層面上講,追根溯源,事實卻是,雜交水稻並不是袁隆平的發明,也不是中國人的發明--雖然中國人在發展雜交水稻過程中做出了自己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袁隆平並不是雜交水稻之父。

。。。。。。

早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人就發現了水稻雄性不育現象;1926年,中國丁穎就育成了雜交水稻;。。。。。。】

從雲兒在國際糧農組織網站找到的數據看,說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是人類第一次發現並用文字表達水稻的這一生殖病態特徵顯然不對,因為即使在那個網站上,
也清楚地說了"1926 - Heterosis in rice reported"。

其它的雜交水稻不叫雜交水稻,所以這裡說的Heterosis in rice肯定就是指的這種雜交水稻的特徵,顯然,袁隆平不是第一次發現的。

另外,袁隆平以及中國人之所以在雜交水稻上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主要是因為西方發達國家不吃水稻,要是西方也以米飯為主食,估計雜交水稻等等早就被西方人得到了。




本文留言

作者看好戲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