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獲諾貝爾獎
據諾貝爾委員會網站6日報導,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高錕(Charles Kao), 韋拉德-博伊爾(Willard 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三人分享。
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其中高錕將獲得一半的獎金,另外兩名獲獎者平分另外一半獎金。
另據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科學家高錕以及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名得主的成就分別是發明光纖電纜和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
高錕簡介:
(1933年11月4日-),英國華裔科學家,生於中國上海金山區。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光纖之父,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學就讀於香港聖若瑟書院,1957年畢業於帝國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
1965年,在以無數實驗為基礎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信息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並提出當玻璃纖維損耗率下降到20分貝/公里時,光纖通訊即可成功。他的研究為人類進入光導新紀元打開了大門。為此,獲得了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愛迪生電信獎、馬可尼國際獎、貝爾獎、巴倫坦獎章、利布曼獎和光電子學獎金等。
博伊爾簡介:
1924年出生於加拿大阿默斯特,3歲時隨家人搬遷到魁北克城以北350公里的一個小村莊,這裡交通不便,出行基本依靠狗拉的雪橇,因此上高中前博伊爾都是在母親的指導下自學。博伊爾高中時代在蒙特利爾的一傢俬立學校度過,高中畢業後即加入加拿大海軍,成為航空母艦戰鬥機飛行員以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不久二戰就結束了,博伊爾從沒參與過真正的戰鬥。
1950年,博伊爾又回到學校攻讀博士學位,3年後他加入了美國貝爾實驗室。今天,提起博伊爾,人們知道他是CCD圖像感測器兩名發明者之一,但實際上他作出的貢獻很多,包括1962年與他人合作發明第一臺紅寶石連續激光器等。博伊爾還與另一名科學家獲得了有關半導體注入式激光器設想的第一個專利。今天,光碟(CD)錄製和播放大多需要依靠半導體激光器技術。
史密斯簡介:
193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學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59年博士畢業後,史密斯加入了美國貝爾實驗室。一開始,他的研究方向是半導體的電學性質和能帶結構。1964年,史密斯成為貝爾實驗室設備概念部門的負責人,成立這個部門的目的是研究下一代固態器件。1969年,史密斯和博伊爾共同發明瞭CCD圖像感測器。
史密斯先後撰寫了40多篇科學論文,在美國擁有31個專利。由於史密斯作出的傑出貢獻,2002年,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還專門設立了一個以他命名的獎項。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華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