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處知何似

 
"雪泥鴻爪"一詞,出自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此詩彷彿看透人生,尤其是前兩聯對人生的理解,最為人所稱道。後兩聯反倒接近故事的介紹。

話說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蘇軾(子瞻)與其弟蘇轍(子由)赴京應舉途中,曾寄宿奉閑僧舍並題詩壁上。次年,蘇軾即以〈刑賞忠厚之至論〉與弟蘇轍同榜中進士。

時至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蘇軾赴任陝西任鳳翔府簽判,路過澠池,其弟蘇轍送至鄭州,眷眷手足之情難遣,便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以寄贈兄長;而此詩〈和子由澠池懷舊〉即為蘇軾回贈的和詩。

對於正當盛年(二十六歲)的蘇軾而言,舊地重遊的感傷,來自於人事已非的痛惋。當年與奉閑和尚偶然交會的光亮,竟爾消失於無形,滄海桑田所需的時間不過短短五、六年。念及此,正意氣風發的蘇軾,也不免要慨嘆不已!

因此,回頭再看此詩前兩聯,更能理解蘇軾何以有"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樣的感悟了。人生所到之處,就像飛鴻偶然停駐於雪泥一般,短暫、偶然與飄忽不定;一旦鴻鳥遠去,誰能辨其飛向何處?既如此,面對充滿偶然性遇合的人生,蘇軾自然有所領悟。

然蘇軾並不打算讓這首懷舊詩,落入過度悲愁的調子裡。面對"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這樣的落寞局面,蘇軾深知雪泥鴻爪無可追尋;但最末聯"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卻又說明瞭過去為人生而奮鬥的鴻爪留痕,是永難忘懷的。

是以,此詩饒有幾許懷舊之哀愁,但積極的人生意義,其實早已蘊藏於字裡行間了。因此,"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是蘇軾對人生所下的最佳註腳。


本文留言

作者羅秀美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