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風:《霓虹雙橋》
雨風:《夜賞三元》
2005年4月10日, 我們藝術考察正好是這天到了周莊,夜晚來臨,在一場春雨過後,我們出去小逛,誰知一路上聽到的卻是當天畫家陳逸飛去世的消息。我們原本是想晚上拍些周莊夜景照片回來,聽了這個消息,我們都有點驚訝把精力放在了議論陳逸飛身上。當時的我們還是美院尚未畢業的大學生,同為從藝者,大家都為那天到了周莊而讓周莊名揚世界的功臣卻在我們來了以後離開了而感到不可思議。那時,這種"巧合"讓我們這群大學生頓覺肩頭多了些許重量和擔當,總之我當時是有這種感覺的。
陳逸飛和周莊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正是他的油畫《故鄉的回憶》讓有著"中國第一水鄉"雅譽的周莊走向了世界。1984年,陳逸飛以雙橋為素材,創作了一幅題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連同他的其他37幅作品,在美國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的畫展中展出引起了轟動。這些運用油畫和中國傳統水墨畫手法創作的作品,描繪了姑蘇的小橋流水、江南的田園風光,將美國觀眾帶到了神話般的境地。之後哈默訪華時,將陳逸飛的那幅《故鄉的回憶》高價買下作為禮物贈送回來。由於該畫的成名也讓周莊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世界聞名的旅遊風景名勝景區。
我並非有意抬高陳逸飛,但是和今天那些自詡為"大師"的骯髒醜陋的畫作比起來,陳逸飛的繪畫透露的更多的則是和諧與靜謐,帶給我們的是大千世界中自然的美景風韻,絲毫沒有做作與掩飾。從而把一個未名的周莊如實的呈現於世界舞臺。
而陳逸飛的成功,則離不開他的好友同是畫家的楊明義。楊明義曾在在好友離世後悲痛的回憶陳逸飛創作這幅畫的整個歷程。楊明義那時一直在山水畫的領域裡執著地追求,寫生的足跡踏遍蘇州市郊的每一個角落。偶然一次,在別人桌子的玻璃墊板下,他發現了一張陳舊泛黃的老照片,上面的水鄉風景卻令他不由地砰然心動。於是,他拿著這張老照片四處打聽,卻無一人知曉是何地方。楊明義仍不死心,照片中的水鄉越來越強烈地激發著他的創作慾望,終於,有一位不知名的農民隨口說了一句:"那是周莊呀!"於是楊明義立即詢問了去周莊的線路,然後迅速找到了離蘇州四十公里的周莊。那時的周莊還是個非常樸素落後的水鄉小鎮、雜貨店、大餅油條店,還有滿街巷一字排開的木質馬桶,淳樸憨實的鄉村民風、完美保存的水鄉格局令楊明義愜意非凡,思路泉湧,相機在他的手中不停地閃亮。
而那時的陳逸飛,作為中國第一批去美國的自費留學生,已經在紐約亨特學院攻讀藝術學碩士學位,業餘時間靠給別人修畫賣畫維持生計。陳逸飛主攻油畫,以畫人物肖像見長,但在美國市場銷路並不理想,楊明義把在周莊拍的照片寄給遠在美國的陳逸飛,建議他以照片上的水鄉為素材創作油畫。於是,黑白色的周莊在陳逸飛的筆下幻變成色彩斑斕的夢裡水鄉,周莊不僅讓他的第一次畫展取得了成功,更令他對從未謀面的周莊產生了一種撲朔迷離的親切感。
八十年代初,楊明義攜剛回國的陳逸飛踏上了發現周莊的神奇之旅。第一次走進周莊,陳逸飛便一頭迷醉在這片給他帶來幸運的水鄉美景裡。當時的周莊,惟一有點現代氣息的建築便是那幢水泥材質的郵電局,陳逸飛與楊明義便爬上郵電局平坦的屋頂,如飢似渴地收錄著畫家眼裡每一寸感動的畫面,尤其是一圓一方的雙橋,陳逸飛更是情有獨鍾。就這樣"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周莊,終被兩位執著追求的藝術家發現。
然而正當遊人和水鄉居民紛紛議論為這位畫家過早的離世感到惋惜的時候,那些精明的商人們卻把他的畫炒成了天價商品供有錢人消遣。與此同時,陳逸飛的"第二故鄉"周莊"畫產業"風生水起應運而生。人們又開始說陳逸飛成功了,可我看到的正是繪畫中秉承了這份純真才得以讓陳逸飛一舉成名。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是金子在 哪裡都要閃光,周莊的美早晚都是要被發現的,那麼從這個方面看,其實與其說是周莊讓陳逸飛大紅大紫,不如說只是陳逸飛有了這種緣份和機遇創作了這樣的作品罷了。換個角度看問題,好像一下子一切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
斯人已逝,一支畫筆成絕響,周莊依舊,雨打殘紅韻猶存......
--成文於2009年9月19日凌晨3點 海藍小屋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雨風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