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鴻溝:迷人的運河(圖)


阿姆斯特丹有65英里(105公里)的古老水道,號稱世界水最多的城市。

中國揚州這幾天正要舉辦運河城市博覽會,據說三十來個中國運河城市和十幾個其他國家的運河城市都會去人參加。

我對開會,無論是運動會、博覽會,還是什麼別的會都很難給自己動員出多大激情,但對運河和有運河的城市我卻從小就深深迷戀。

現在想來這也許源於隔河觀景給人的可望不可即的感覺。河道穿插的城市到哪兒都得繞行,有什麼引起好奇的景觀不能馬上過去看個究竟,從而給想像力留下了空間。

另外,水面上漂行的交通一起一伏,那是神仙的行法:八仙過海就這姿態,要是八仙走路或坐車,故事恐怕早就失傳了,因為形象過於平庸,沒法熒惑人心。

威尼斯的魅力所在

前幾天看一部介紹威尼斯建築的電視節目,一位建築師提到那個著名運河城市的又一神妙所在。

威尼斯船夫的歌聲聞名世界。

威尼斯船夫的歌聲聞名世界。

那就是你所看到的是清一色的人造景觀,基本上沒有花草樹木的點綴,全憑樓宇橋樑的線條和它們承負的歷史韻味吸引人。

他順帶解釋了這些線條追尋的一項原則,說儘管威尼斯的建築修蓋於不同年代,但16世紀推崇希臘、羅馬古典風格的威尼斯建築大師安德烈·帕拉迪歐(Andrea Palladio,1508-1580)留下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在建築的比例方面。

我從此得知,古希臘人堅信1:1.618的比例具有神妙效益,而羅馬人推崇的比例則是1:1.4142。據說希臘的比例看著更雅緻,羅馬的更壯觀,但這尚待留意感受,現在我還不知是否同意。

順帶說一聲,1.4142正好是2的平方根,現在A4紙張用的就是這個比例,因此可以反覆折疊而比例不變。

人文氣息

線條歸線條,但對我來說無論中國蘇杭和諸如周莊、烏鎮的江南水鄉,還是歐洲的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之類運河交錯的城市,迷人之處主要還在於它們的人文氣息。

江蘇周莊水鄉。

這些都是秀麗的地方。但即便建築醜,只要氣氛在,運河也照樣讓我著迷。

體驗這種情趣的一次難忘經歷,是20年前在大運河上乘船從蘇州去杭州。

記得那條船設施簡陋,駛過的風光也有很多地段談不上秀麗,儘是廠房和堆積的煤炭和工業原料、製品及廢物。

但我感到那是一條有機的河流,看到人們在水面和運河畔的生息,並不比修飾成旅遊景點的地方乏味。

英國的運河

我在英國也曾見到這樣的地方。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工業化剛剛起步的年間英國興建了四通八達的運河網路,城市裡面和城市之間,特別是工業重鎮之間都曾有絡繹不絕的運貨船隻。

英國運河上的窄船時速限制一般在三、四英里,跟人走路速度差不多。

在19世紀中期鐵路發展起來之後運河的經營面臨相當競爭,有的河段甚至被鐵路公司買去,把水排泄之後成為鐵路的路基。

但直到1950年代公路交通真正發展起來之前,運河還一直保留著一定的經濟作用。

綠色走廊

後來它們有一段時間荒蕪失修,隨著傳統工業的沒落逐漸變成了廢墟,面臨埋沒消失的危險。我70年代初來到倫敦時有不少這樣的地方。

英國運河上的窄船時速限制一般在三、四英里,跟人走路速度差不多。

近二、三十年來,工業革命的運河卻找到了新的地位。許多城間的河段都成為旅遊的地方,一家人或一夥朋友可以租條樣式古樸但床鋪舒適,生活設施俱全的"窄船"(narrow boat)度假三五天甚至兩三週,悠閑自得。

過去十年來,倫敦、曼徹斯特等城市裡不少運河河段逐漸修起了時髦的公寓住宅,有的是老倉庫改建的,更多是新穎的現代設計。

河邊昔日拖船的馬道,現在則修成行人和自行車共享的散步、遛車的小道,運河邊的酒館餐廳也逐年增多。

作為一個城市人,我對這種發展充滿了心理矛盾。看到城市裡這種綠色走廊的振興誰能不讚同?

但是昔日冷清的荒墟也富於詩意,現在越來越難捕捉到那種境界,也怪可惜的。

(鴻岡 2009年9月24日)





本文留言

作者鴻岡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