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壞在哪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斯蒂格裡茨(Joseph Stiglitz)9月13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批評美國政府經歷次貸危機及雷曼兄弟倒閉,仍不能解決美國銀行體系的基本問題,"在美國和許多國家,大到不能倒閉的銀行,規模已經變得更大。問題較07年金融危機發生前更加嚴重。"中國的情況如何呢?最近幾個月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復甦的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威脅中國經濟增長的風險真的消失了麼?為了在國際市場競爭與消除過剩產能,中國正在進行大重組,由於國企具有的政策和資源優勢,本意為增強中國企業競爭力的重組異化為"國進民退"的大演練。
有地方國資委官員表示,地方並不希望國有企業獨佔市場,而希望出現國企、民企與外企三分天下的局面,但由於資源的集聚,市場上國企三分天下有其二。甚至在風險投資領域,也是國資牽頭,民資跟進。最大的風險不在於國進民退這一事實,而是長期的歧視使沒有國資托底的民資擔心遭到清算,而不願深入風投、資源、重化工等領域,形成巨大的心理恐慌與路徑依賴,民企患上心理缺鈣症。
民企生存岌岌可危,絕不是危言聳聽。為彌補財政收入不足,各地查稅雷厲風行。中國民營企業之鄉溫州是一個縮影。9月8日,溫州市地方稅務局甌海稅務分局,在報紙《今日甌海》上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發《欠稅公告》,企業名稱、法定代表人、欠繳稅(費)3個欄目一應俱全,初步統計共涉及約250家企業等。其中該市泡沫塑料廠最多欠稅近50萬元,最少的景山來來糖果雜店等4家小店各欠稅45元。
大規模查稅使溫州市8月份完成財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21.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31.2%,均創今年來新高,與其說這是溫州經濟回暖的縮影,不如說是中小企業生存困境的寫照。事實上,溫州企業訂單稍有上升,遠未到復甦的程度。溫州某開發區的一位企業負責人抱怨,如今溫州的投資環境非常惡劣,政府官員效率低下,土地等生產成本大幅上升。
民企的產業資本實力削弱,流向股票與房地產市場。據從事房地產研究的朋友告知,從今年4、5月份開始,長三角的產業資本流入房地產市場推高了房價,導致高檔商品房價漲量升。原本預計8月份隨著信貸規模縮小高檔房投資需求有所減弱,但豪宅的瘋狂熱銷說明這一過程仍未結束。最新的數據是,由於山西等地的煤礦重組,將有1000億元以上的資金流入以房地產為主的投資品市場。
金融風暴橫掃之後,最大的特點是贏家通吃,在美國是五大金融機構佔據市場,在國內則是佔據優勢資源的大企業,從實體經濟領域深入虛擬經濟領域,從股市到樓市,大型產業資本顯示出實體與虛擬經濟通吃的跡象。
央企新地王是典型案例。2009年9月10日,中國新地王誕生,中海地產以70.06億元拍得上海普陀長風6B、7C地塊,折合樓面地價為 22409.3元/平方米,溢價率達129%。這一報價高出上屆中國地王北京廣渠15號地塊近30億。就在兩天之前,首度進軍南京市場的保利經過150輪競價,以總價15.92億元、溢價87%創造了當地新地王。
如果算上央企金融機構,央企在房地產市場攻城掠地還在進行。從8月3日到9月13日,上海寫字樓市場的大宗交易額達82.26億元,其中中國農業銀行花37.7億元買下37個樓面。據易居中國分析師薛建雄披露,8月中旬,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下屬的國投亞華,以9.58億元買下了位於虹口北外灘的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1.5萬多平方米的辦公樓,成交均價達59500元/平方米。此外,地方的上海農村銀行、寧波銀行也有意加大在寫字樓上的投資。
據中國銀監會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共有40多家央企設立了財務公司,53家重點國企中有30多家已有財務公司,而設立財務公司被認為是產業資本進入金融資本的開端。以中海油為例,旗下已有財務公司、中海信託、自保公司、投資控股、中海基金、海康保險等6家金融機構。另外,如希望集團通過民生銀行每年的盈利佔到整個集團的80%,早在金融市場長袖善舞的寶鋼則佔到1/3。
"國進民退"讓資本和市場份額向國有部門集中,同時國有部門的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互相滲透,利潤向國有部門加速集中的趨勢已經出現。正如美國華爾街的投行一樣,危機的種子在繁榮之時就已經種下。當國內和國際市場的購買力最終無法消化國有部門巨大的產能時,國有大型企業和大型金融機構互相捆綁風險,將造成貨幣信用的急劇下降,必然殃及整個中國經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