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文津閣《四庫全書》介紹

作者:劉明  2009-09-11 22:5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一、文津閣《四庫全書》概說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纂修的古代文化典籍的彙編,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在中國文化典籍史乃至學術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國家圖書館藏文津閣本《四庫全書》,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乾隆內府寫本。全書36304冊,分裝6144個書函,陳列擺放在128個書架上,共計七萬九千三百九卷,原藏熱河避暑山莊文津閣,民國三年(1914)入藏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與《敦煌遺書》、《趙城金藏》和《永樂大典》並稱為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各依春夏秋冬四季分為四色裝潢,以便檢閱。

文津閣四庫全書從承德運至北京後,經過了六次搬遷,而每次搬遷都使這部傳世珍籍得到了妥善了保存和保護。

清宣統元年(1909)七月,清政府為籌建京師圖書館,依學部奏請,允准將文津閣《四庫全書》調撥京師圖書館。辛亥鼎革,1913年6月27日,教育部依前案致函熱河都統姜桂題,"擬即派人往取"文津閣《四庫》及各殿藏書,尚未成行。因"盜賣熱河避暑山莊古物案",內務部籌辦古物陳列所,先派人於12月底啟運文津閣《四庫》。次年1月初到京,暫存故宮文華殿。1915年8月6日,教育部致函內務部,指出:文津閣《四庫全書》"照前清宣統元年七月奏案,應提交京師圖書館"。8月25日,內務部復函教育部,同意歸還。9月,魯迅、戴克讓等奉派前往內務部協議移交辦法,由京師圖書館正式清點、接收。次年9月,接收工作方全部結束。時京師圖書館館舍在方家胡同國子監南學,《四庫全書》存放於後院西式平房內,面積三十平方丈。 1928年7月18日,京師圖書館奉命改稱北平圖書館,獲准將中海居仁堂及其附近撥歸本館為館舍。1929年1月10日,國立北平圖書館正式遷入中海居仁堂,並舉行開館儀式。文津閣《四庫全書》亦隨之遷入居仁堂。 1925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與中國教育部協約合辦"國立京師圖書館",北平圖書館擇地另建新館。1931年春,文津街新館落成,文津閣《四庫全書》隨之遷入。為紀念館藏文津閣《四庫全書》,1931年4月9日,國立北平圖書館致函北平市公安局,擬將館前街道定名為"文津街",公安局於5月18日來函照准。 1987年,位於紫竹院公園北側的北京圖書館白石橋新館一期工程竣工。次年,88萬冊(件)善本特藏自文津街老館遷入新落成的館舍,文津閣《四庫全書》亦隨同遷入。因館舍設計時未考慮《四庫》書架的尺寸,《四庫》書架難以搬入新建善本書庫,只能在善本書庫外擇地另存。 2008年5月,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為《四庫全書》專建兩層新庫房,面積比先前增加三倍。7月10日,文津閣《四庫全書》書架正式搬入二期新庫房。9月初,全部書函亦搬遷完畢。

二、文津閣《四庫全書》的編纂和價值

《四庫全書》纂修的直接起因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 安徽學政朱筠提出從《永樂大典》輯出亡佚圖書的建議,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隨即詔令彙編所輯佚之書與"各省所採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雖有維繫清朝統治 和籠絡人心的政治目的,但大規模的圖書整理編纂卻在客觀上起到了使傳統典籍免遭毀滅的厄運。當時一共抄寫了七部,即北四閣和南三閣,四庫七閣的命運雖不盡 相同,但卻是整個清末民國社會的縮影。

《四 庫全書》編修歷時十餘年,參與編撰學者三百六十多人,抄寫人員近四千人,收錄典籍三千五百餘種、七萬九千餘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約七億字......這就是中 國古代最大叢書--清乾隆時期纂修的《四庫全書》。它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我國大部分重要典籍,幾乎涵蓋了古代中國所有學術領域,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 料。它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然而,這部盛世巨帙在修成至今的兩百多年間,其命運與近代中國一樣,歷經坎坷曲折。抄寫 完成的七部《四庫全書》,流傳至今者僅三部半,圓明園文源閣、揚州文匯閣和鎮江文宗閣及其書籍早已在戰亂中灰飛煙滅,蕩然無存。纂修文津閣《四庫全書》的 底本來源於內府藏書、清廷官修書、各地的進呈本以及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保存了豐富的文獻史料,是現存保留著"原架、原函、原書"的一部完整的四 庫全書。

文津閣本乾隆五十年(1785) 方抄完,是北四閣中最晚抄完的一部,因而具有相當重要的文獻價值和版本價值。研究證明,文津閣本與文淵閣本在篇卷、文字、《永樂大典》輯佚本、序跋、附 錄、提要等方面存在很多差異,在某些方面文津閣本勝過了文淵閣本,對已發現的訛誤、遺漏均有所補正。如文津閣本《揚雄法言》多了乾隆皇帝撰寫的御製文一 篇,《垂光集》有些內容則是文淵閣本所沒有的等等。此外,全書經過了紀昀的主持復勘,如《資治通鑒釋例》補抄入閣,《干祿字書》因存在錯誤則重抄入閣,有 些書則補畫入閣等。所以,文津閣本對前三閣抄本存在的一些訛誤作了修正,在卷帙篇第以及文本內容上存在著差異。此外,文津閣本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鈐有 "嘉慶御覽之寶"的印章,說明至嘉慶時仍在補抄,這也是其他閣四庫所沒有的現象。

乾 隆皇帝纂修四庫與文化毀滅也是聯繫在一起的,清廷實行"寓禁於征"的策略,對於一部分有礙於統治即所謂不利於"人心正道"的典籍禁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 方面:(一)文字內容進行抽換改易,如《遼史拾遺》把涉及"虜"、"單于"等詞彙更改。(二)禁止某些版本流行,如《皇明從信錄》卷端有硃筆題"瘟書"二 字,令人不禁捧腹而笑,禁書猶如瘟疫,讀之令人生病也。(三)康熙皇帝御批的書至乾隆修四庫時反而成了禁書,如康熙《御批資治通鑒綱目續編》,乾隆真是禁 書"到家"了,令人嘆為觀止。(四)劈版辱屍以徹底銷毀,如屈大均詩文及雨花臺衣冠塚案,足見禁書殘忍之一斑。除此之外,展品中的翰林院抄本和進呈本也是 一個特色,很多是作為四庫底本使用的,所以在這些底本上便有一些當時館臣的校改痕跡,包括黃簽考證、墨筆批改等,如《百正集》上面有"連寫不空"的批改之 語;《漁墅類稿》則有很多黃簽,上面寫滿了諸如異文校勘等的考證文字,進呈的四庫底本弘治間碧雲館活字印本《鶡冠子》上面也是貼滿了黃簽。

總結起來,文津閣《四庫全書》的價值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七部《四庫全書》的成書時間看,文津閣是北方四閣中最後完成的一部,距第一部文淵閣《四庫全書》成書已有三年之久,對已發現的訛誤、遺漏當有所補正。

第二,文津閣本是檔案明確記載曾經乾隆親校,並由紀昀親自三校的抄本,幾乎每冊均有校核記錄,其編校質量優於包括文淵閣本在內的其他諸本。

第 三,就僅存的三部半《四庫全書》看,文津閣本保存最為完整,其他三閣本均分別據文津閣本加以補抄。經學者核對錄異,文津閣本《四庫全書》與文淵閣本在篇 卷、文字、《永樂大典》輯佚本、序跋、附錄、提要等方面存在很多差異。文津閣《四庫全書》所保存下來的一些文獻資料已是海內孤篇。

三、文津閣《四庫全書》的保存和出版

從 歷史上看,《四庫全書》成書後曾作過兩次全面複查,而這兩次複查,文津閣本都是由總編纂官紀昀親自帶領有關人員進行的。文津閣本是檔案明確記載曾經乾隆親 校,並由紀昀親自三校的抄本。現經核查原藏,幾乎每冊均有校核記錄,其編校質量優於包括文淵閣本在內的其他諸本。就現世僅存的三部半《四庫全書》看,由於 文津閣本保存最為完整,因此其他三閣本均分別據文津閣本加以補抄。1917年,貯存於清內務府的文淵閣本經檢查發現有9種書缺佚,共缺23卷,當時就據文津閣本予以補抄。1934年, 藏於瀋陽的文溯閣本,也發現有缺卷,即特派人到北京據文津閣本補抄了《揮麈錄》等三書。至於杭州文瀾閣,由於原書散失嚴重,缺佚過半,據文津閣本補抄的更 是不計其數。在保存保護這部文津閣《四庫全書》的歷史過程中,魯迅、陳垣、袁同禮、徐森玉和趙萬里等前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鑒 於文津閣四庫所具有的獨特版本價值,自民國時期便提出了影印以使之走出深閨為更多人識的動議,最早提出這一想法的是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隨即派著名學者陳 垣先生到館清點。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各種原因而終未能實現,直到近些年來方由商務印書館影印出齊,是一件有功於當代而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