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旅西華人父母血淚交加之痛:何時才能和親兒團聚

 2009-09-06 00:3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據西班牙歐浪網報導,作為孩子的父母,很多人出於出國謀生賺錢的無奈,往往在旅居國等孩子出生後再把年幼的孩子帶回國內去讓長輩代為照顧。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那種割不斷的舐犢深情,總是血脈相連,即便是真的狠下心來母子分離,千山萬水之外內心卻仍有抹不去的痛楚......

送他回國是給他更多的照顧

前不久,持家庭居留的小琴最近剛剛辦好兒子的身份證明,託人把兒子送回國內去,打算三年後等到孩子的五年居留過期前,再把孩子帶出來。至於現階段國內海關對於進出歐盟的逗留的時間限制,抱著僥倖心理的小琴只是說自己將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萬一到時候真的帶不出來,也只有以申請家庭團聚的形式再把孩子帶出來。

一直以來,小琴夫妻倆同在一親戚家的餐館打工,一個做廚房,一個做跑堂。單調的"雙職工"生活讓這對年輕的夫婦覺得枯燥的同時,也讓年近三十而立的小琴夫婦覺得生一個孩子的必要,由於有親戚的幫忙的關照,去年初持團聚身份來西班牙的小琴很快就把夫妻倆的"造人"計畫提上了生活議程。

事實上,生活對於小琴來說,無疑是幸運的,當那些和她同一批來西班牙團聚的僑胞還在為找工作的事焦頭爛額的時候,小琴卻很順利和丈夫一起在同一家餐館做工,最主要的是,作為親戚,餐館的老闆夫婦也支持剛從中國出來沒幾句語言的小琴讓她邊學經驗,邊趁著年輕生個孩子。

有了親戚的默認,小琴夫妻也更為安心了,工作起來也更為賣力,每個月兩夫妻除了留一小部分必要的生活開支以外,把其它的收入都定期存入了銀行,對於將來開店的夢想也越來越有盼頭,小日子也過得甚是愉悅。而熱心的親戚在生活上也給予了小琴很大的方便,不僅充當免費翻譯陪小琴去做產前檢查,而且還讓小琴少做體力活,儘可能地分配一些輕鬆活讓她去幹。

十個月後,小琴在當地的一家醫院順利地產下寶貝兒子。由於捨不得花錢請月子保姆來照顧,加上知道自己不久後要把兒子送回國內帶,處於哺乳期的小琴更是把一腔的母愛全盤傾注到孩子的身上,不休不眠、寸步不離地陪伴著兒子左右。

有了兒子之後,獨自在家的小琴生活變得更加雜亂無章,由於是第一胎,育子經驗尚淺的小琴帶著孩子的時候往往會顯得手忙腳亂,但這絲毫不影響她體驗初為人母的樂趣,每天看著熟睡中的兒子,小琴的臉上儘是洋溢著慈母的愛。

然而,生活畢竟還是殘酷的,長時間以來的經濟危機帶來了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為了保住眼前的工作,不至於親戚家的餐館因為自己所請的產假而耽誤掉,小琴唯有把愛子送回了國內,等到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再帶出來。

都說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儘管臨別時有萬般不舍,但為了盡快"復出"投入餐館工作,等到孩子滿月後,小琴仍是狠下心來打算把初生的嬰兒帶回國內去給公婆撫養。

捨不得也要帶回國內

面對著這種母親分離的痛,浙江僑胞姍姍也同樣感同身受。2008年1月,在中國度日如年的姍姍終於盼來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團聚簽證。買好了直飛馬德里的機票,獨居兩年的姍姍終于飛進了丈夫的懷抱。

小別勝新婚的歡喜還沒有細細體會,勤奮的姍姍就為找不到工作的事情而陰雲籠罩。面對著社會上如此龐大的失業大軍,在老外店裡工作的姍姍丈夫,除了慶幸自己能夠保障自己的鐵飯碗外,更是不敢奢望有加薪的可能。每個月那筆固定的收入,除了租房、坐車和吃飯之外,幾乎廖廖無幾。為了能夠合理地安排生活,省吃儉用的姍姍幾乎一分錢掰成了兩半來用,盡量以最少的錢,買到最經濟實惠的東西。

不知道是運氣不好,還真的是工作難找,在當地勞苦奔波試工的姍姍徒勞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還是沒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這使得姍姍感覺到很氣妥。找工花了一筆龐大的開支不說,還使整個人身心疲憊。然而,一波未平就在姍姍死了心不找工作先學西班牙語之際,姍姍因身體不適去醫院就醫過程中,卻突然查出了自己懷有身孕的消息。

孩子的到來,完全在於姍姍的意料之外。面對著自己兩個月的身孕,懵然不知所措的姍姍只得和丈夫商量要不要這個意外到來的孩子。之後,夫妻倆經過慎重的考慮,最終決定把這個孩子生下來。因為理由很簡單,姍姍出來幾個月了,與其讓她找工毫無進展,不如一邊學習西語為將來打基礎,一邊在家休息把孩子生下來。

由於對西班牙的飲食不習慣,加上妊娠期的生理反應,在懷孕時期嘔吐一直吃不下飯的姍姍即便是懷著孩子,也瘦得皮包骨頭,這一點,讓細心體貼的丈夫也是心疼不已,只要一下班,便坐著地鐵飛去貨行,給姍姍做地道的家鄉菜,盡量確保懷孕期間的姍姍營養能夠跟得上去。

吃不習慣,又睡不好覺,西班牙陌生的環境對於大腹便便的姍姍來說,一切都是顯得那麼地水土不服,三天兩天去醫院裡輸液補體的麻煩更是讓姍姍覺得苦不堪言。面對著丈夫去上班的空虛和孤獨,加上沒有親友關心,那段時間,在家裡百無聊賴的姍姍甚至還患上了輕度的產前抑鬱症。巨大的心理壓力,使得姍姍經常表現出持續的躁狂和抑鬱,甚至出現意識障礙和幻覺。

為了一家人的將來,三個月後,姍姍和其它無法兼顧生活的打工一族一樣含淚把孩子送回了國內。

我是線,孩子是風箏

相比起別人來說,寧慧的條件還是不錯的,來西班牙不過短短的幾年時間,就已經和丈夫相繼開了一家分店。有了錢後,寧慧首先想到的是再生個孩子過來,因為這些年一直忙於事業,已經不知不覺地過了生育的最佳年齡。害怕自己會成了高齡產婦的寧慧在35歲那年,最終決定再生一個孩子來。

懷胎十月對於有過育子經驗的寧慧來說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寧慧卻也常常因為懷孕而辛苦。生完孩子後,沒有採取母乳餵養的寧慧就直接斷奶了,在逐漸領取了各項生產補助之後,就直接把孩子送回了中國。送孩子回中國的時候,一向堅強的寧慧表面上沒有流露出半點的不舍,但內心卻牽掛地要命。對她來說,雖然自己已經不是第一次和自己的親骨肉兩地分離,但這種思念從來沒有間斷過。如今的寧慧幾乎每隔一天都會和國內的家人取得電話聯繫,關心孩子的成長。雖然明知道隔代培養會出現很多教育問題,但對於寧慧來說,這種現實畢竟只是暫時的,幾年之後終究會得已改善。

孩子送回國接受隔代教育的利弊

凡事都有利弊。把剛剛出生的嬰兒帶回國內,讓經驗豐富的家人照顧,不僅自己省心省力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打拼自己的事業,而且還以讓自己的長輩享受天倫之樂。然而,把這初生嬰兒帶回國,從客觀上來講,也有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旅西華僑往往在自己事業的黃金期選擇把孩子交回國內的家人代為培養,這種做法的確無可厚非,但卻形成了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的"把孩子帶回國"的現象,然而這種事在生活中並不可取。

現代教育心理學家普遍認為:5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人生最寶貴的智力開發和健康心性形成的黃金時代,如果此時被送回國內由毫無現代教育觀念的長輩代養,會白白錯過給孩子早期教育的機會。

從另一方面來說,帶回國內的孩子,從小就被家人灌輸一種是"你是華僑"的思想,不管讀書好不好,將來都會出國的,接受另一種語言和文化,所以成績是否優異、習慣是否良好,都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而這些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從小接受的"隔代親"的思想,往往在這種相對不完全的小家庭環境裡,他們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與外界交往的能力都很難得已正常、全面的發展。

長期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從親子教育上來說,也不得不說一個很大的缺憾,因為隔代教育的孩子很有可能在孩子在老人的溺愛下,變得自私、任性、承受不了一點點挫折,對於嬰幼兒生理和心理髮育也是一種不利的過程。


来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