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企業的"硬傷"

對礦業企業來說,早些時候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長遠來看反而是個好消息,這頗具諷刺意味。誠然,短期內這影響了公司盈利,並大大壓低了股價。去年8月份至今年1月份期間,富時350礦業股指數跌幅為45%。

但在各種負面新聞中,卻可找出一條鼓舞人心的線索:中國的大宗商品產出存在侷限,這為自然資源行業勾畫出更為光明的前景。

對於大宗商品企業而言,中國的地質資源十分關鍵,因為中國政府試圖限制大宗商品進口--及價格--以支持本國的產出。中國擁有豐富的鐵礦石、鋁土礦、鋅、鎳、煤炭和原油儲量。

儘管中國地質資源的規模十分重要,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中國企業的資源開採成本。在今年以前,中國的開採能力基本上未受考驗。近年中國大宗商品產量增長,主要是追隨著國際市場價格自2002年以來不斷攀升的勢頭。

今年早些時候國際市場價格下跌,凸顯出一個事實:只有當國際市場價格處於接近歷史高位的水平時,中國才能夠維持較高水平的大宗商品產出。

2008年末至2009年初,隨著原材料價格下跌,中國礦場產量大幅下滑,因為這些礦場缺乏競爭力。中國不得不高度依賴於進口,大量吃進國際市場上過剩的大宗商品,推高大宗商品價格。

人們早已察覺到,中國國內大宗商品生產不堪承受價格衝擊。但對於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和力拓(Rio Tinto)等產量大、生產成本低的礦業企業來說,這一點得到證實,卻是一個好消息。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