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肥胖基因別怕 生活飲食才是關鍵

總有人說天生就胖、連喝水都會胖,真的有肥胖基因嗎?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昨天發表有關肥胖基因的研究,證實漢人的病態肥胖與兩個基因高度相關。不過,專家提醒,即便天生有基因變異,生活形態、飲食習慣才是致肥關鍵。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潘文涵、與桃園敏盛醫院副院長李威傑、長榮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陳信宏等研究團隊,蒐集接受減肥手術、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9(體重公斤數/身高公尺的平方)的嚴重肥胖者304人,與BMI小於24的正常體重者對照基因型,另再進行另一批對照、重複驗證,最後再統合分析。

研究發現,漢人的病態肥胖,分別與ESR1和PPARγ這2個基因高度相關,其中有3個變異位點,也就是基因上單一鹼基發生常見突變,可預測是否容易有病態肥胖,如果基因位點有1處變異,病態肥胖風險性比一般人增加3到4成,有3個位點變異則增為5倍以上。該研究發表於今年8月份的「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如果有肥胖基因,是否必然走向肥胖?潘文涵說,在過去農業時代,有這些基因變異的家族,因大量從事體力勞動,且吃得不多,並不一定會出現肥嘟嘟家族,因此有病態性肥胖風險的家族,必須及早幫助孩童培養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甚至從斷奶開始,提供低脂奶、小塊狀的蔬菜水果,養成孩子喜愛健康飲食的味覺習慣。

除了病態肥胖的風險評估、防治上,潘文涵表示,未來研究團隊也將針對這3個基因變異位點深入研究,瞭解因不同基因而出現不同的代謝路徑、致病機轉,提供更個人化的減重方針,或是相關疾病的治療,例如PPARγ基因是與胰島素代謝有關,因此如果吃減肥藥來抑制食慾,不如減少攝取澱粉類食物來得有效。

潘文涵強調,導致肥胖的關鍵還是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要遠離肥胖,就是少吃、多動,成人肥胖者也可尋求專業協助,找出符合自己生活型態的健康減重之道,切勿聽信坊間或電臺販賣減肥茶的廣告。

本文留言

作者劉惠敏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