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令人窒息的女神 敦煌繪畫的驚艷一面(組圖)

在西方藝術中飛天早已有之,中國古代也有飛神,即羽人、飛仙的神話傳說。

然而,出現在中國的雲岡、龍門、敦煌石窟中的飛天藝術卻來自印度。在印度神話中,飛天是雲和水的女神,以湖泊沼澤為家,常遨遊在菩提樹下,又說她是伎樂天(佛教中描述的天神)的情人。

眷屬

眷屬

 

飛天

吉祥天

 

伎樂天

自在觀音

濕婆舞王

伎樂天

自在觀音

 

花雨圖 

敦煌,中國西北的一座小城,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電視劇《大敦煌》的播出,更讓那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千年古城流露出動人的神韻。

大漠蒼茫,雲山浩渺......那遍地的文物遺蹟、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無不吸引著今人的視線。

這曾是一片被歷史特別眷顧的地方,也曾是一片被歷史深深遺忘的地方。這個地方擁有著眾多充滿色彩與韻律的象徵符號,當破譯出的這些符號迴響著中古時代文明的聲音的時候,人們傳揚著這樣一個名字--敦煌。
 
敦煌,歷史上曾經的輝煌

在現在的中國版圖上,敦煌不過是西北邊遠地區的一個縣級城市。

但在歷史上,它卻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文化現象,為我們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敦煌位於中國西部綿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

兩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了征伐匈奴,派大將霍去病率軍進入河西走廊,重創匈奴,使河西歸入漢朝版圖。隨著軍事上的勝利,漢王朝在河西先後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據《漢書•武帝紀》記載,敦煌郡設置於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敦煌從此成為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基地。

為了從經濟上保證這一基地的鞏固,漢代一方面從內地往敦煌大量移民,一方面又征發軍隊來此戍守,移民和戍卒在敦煌開荒屯墾,興修水利,同時也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敦煌,使敦煌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為敦煌逐步發展成為西部的軍政中心和商業城市奠定了基礎。

此後幾個世紀,敦煌之所以一直作為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基地,除了戰略上的重要性之外,與其經濟的繁榮是分不開的。

敦煌不僅是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戰略要地,而且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在海上絲綢之路興盛之前,一直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從這裡,人們把西方的文明帶到中國,又把中國的文明傳播到西方。
 
不僅如此,歷史上的敦煌文化由於少數民族的加入而五彩繽紛,輝煌燦爛。

敦煌,因為歷史的鍾愛而輝煌,又因歷史的冷漠而衰落。

13世紀以後,由於海運開通,古絲綢之路漸趨冷落,敦煌逐漸沉寂,直到20世紀初,因為莫高窟的存在和藏經洞的發現,敦煌再一次受到全世界的矚目。

莫高窟,暗藏神秘寶藏

西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廿六),敦煌發生了一件震動世界的大事,這就是莫高窟藏經洞5萬多件文書的發現。說到這個事情,引起轟動的是兩個人,一個是叫王圓籙的中國道士,另一個就是英國籍的匈牙利人、考古學家斯坦因。

敦煌莫高窟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距今已歷1600多個春秋。在漫長的歲月裡,莫高窟雖然不斷受到大自然和人為的損毀,但至今仍保存了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個時代的洞窟735個,其中有壁畫的洞窟429個,存有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000餘身,宋代木構窟檐5座。

莫高窟石窟藝術,是在傳統的漢晉藝術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外來藝術的營養,創造的具有中國風格的民族民間佛教藝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完好、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藝術精美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因此以其無可替代的價值,當之無愧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敦煌石窟以佛教為題材,卻以現實生活為素材,因而莫高窟又是一幅古代社會歷史的畫卷,形象地展示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被譽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莫高窟雖是一座佛教石窟,但佛教在這裡衰落後,石窟的一部分就變成了道觀。二十世紀初,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想修整道觀,在清理今天編號為第16窟的積沙時,偶然發現了一個秘密--16窟甬道的北壁,有一個不知何時封閉的小石室。

打開來一看,這個小窟裡面從底到頂密密麻麻地珍藏著數以萬計的從十六國、北朝一直到宋朝初年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等。因沙漠乾燥,保存得非常完整。這是神話中的聚寶洞!自此,王圓籙於無意間偶然發現的藏經洞(即今第17窟)中,出土了西元4至11世紀的文物5萬餘件。

莫高窟藏經洞的神秘在於不知什麼時候,也不知什麼人將這批珍貴文物放在裡面,並將洞門封閉。從此,便無人知曉。

敦煌學,一門國際性的學科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進行中亞和中國西北地方的考察到了敦煌。他聽到消息,去找王圓籙,用很少的一點錢,騙到了幾千件敦煌遺書、敦煌文物,拉到英國。這些東西一經公布,立刻引起世界性的震動。從此,已經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而衰落的敦煌,20世紀初期又重新進入了國際視野。於是,以這一大批敦煌遺書、敦煌石窟還有其他的重要文物為研究物件的一門學科從此興起,這就是敦煌學。

隨著敦煌的發現,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還有日本人、俄國人,當然也有美國人,從那裡或多或少地掠奪了相當多的文物。敦煌的文物流散到世界各地,也使敦煌學成了國際性的學問,不只是中國人研究它,外國人也研究它。敦煌學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科。

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獻,其內容幾乎涉及了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各個方面,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敦煌文獻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推動了20世紀相關學術研究的發展。

敦煌文獻的發現,使中國古代史上一些重大問題得以解決,同時也使得敦煌地區晚唐、五代悄然淹沒了200餘年的歷史,為世人所知。

敦煌文獻中保存的大量古代文學資料,使人們對中國文學史有了新的認識。古代敦煌是中國和世界接觸的視窗,季羨林先生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這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藏經洞文物的發現,使人們清楚地瞭解這四個文化體繫在敦煌交匯的軌跡。敦煌文獻中的科技史料,則是中國科技史上的奇葩,充分表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當時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對敦煌石窟藝術的研究,使得燦爛的敦煌藝術載入中國藝術的史冊,大大促進了20世紀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究。可以說,對20世紀中國人文科學和藝術科學研究影響最大的,敦煌文獻的發現是其中之一。


本文留言

作者小郭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