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真的很難 央視新聞聯播無實質變化

播出已超過30年的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傳出將改頭換面,消息頗受中外媒體矚目。但根據"自由亞洲電臺"的報導,央視新聞聯播節目其實並沒有實質改變

央視新聞改革的傳聞在6月份央視更換臺長之後開始流傳。有消息說,新改版的新聞聯播節目會在今年7月1日和觀眾見面,但這這一傳聞中的改變迄今並沒有發生。

央視臺的半小時新聞聯播節目曾經是觀眾最重視的節目。不過,近年來,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的收視率持續下降。

報導說,央視前副臺長陳漢元認為,中國觀眾真正愛看的只有新聞聯播最後3分鐘的體育新聞。

在美國的專欄作家章天亮分析說,中國電視的新聞聯播節目不受歡迎是因為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節目。

"前10分鐘中國的領導人都很忙;中間10分鐘中國人民都很幸福,不是農業豐收了,就是工業增產了;然後最後10分鐘是外國人民都很悲慘,撞飛機了或者是發生水災了什麼之類的。你說上句老百姓基本上就知道下句是什麼了。中央電視臺的話它實際上並不一個能夠隨便動的,因為它是黨的喉舌,他們是有一個專線直接能夠達到政治局的,通過這個專線的話直接向中央電視台下達指示,說這個新聞可以報,那個新聞不可以報或者報到什麼程度。就是為了官方的利益服務的。"

在其他國家,電視新聞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來自網路的衝擊,海外的電視臺必須搶先報導民眾關心的大事件和新聞,並採取現場報導和評論的方式進行連續追蹤,以吸引觀眾。

前鳳凰衛視新聞總監龐忠表示,這樣的電視新聞在中國的央視根本做不到,因為"央視的新聞需要經過層層審批"。

"中央電視臺的節目是經過幾道關卡審查以後才播出來的。下午3點多先第一次就要審查了。廣電總局的,甚至重要的時候中宣部都會去人,到臺裡跟新聞中心的人首先要來看。看完了以後不行,再把相關的東西提完意見要刪掉,要重新修改,等到7點鐘的新聞聯播已經是最起碼是三遍。"

有報導說,央視也請來了鳳凰衛視評論員曹景行,希望能在新聞和即時評論方面有所突破。不過龐忠認為,任何評論員到了央視,言行和表現就會有很大不同。

"那曹景行在鳳凰衛視的時候呢,可能餘地還稍微大一點,有的時候還能夠說一些自己想說的心裏話。但是到了中央電視臺以後,那就是一個口徑,不能夠超越它的報導原則的。如果他真是講了一些‘出格'的話,剪輯也得會砍掉的。我覺得新聞的改革它不僅沒有能夠把有質量的觀眾想看的新聞都看到,而且加強了那方面的引導性。我這個前幾天我也看到中宣部那邊有這方面媒體的指導思想,一條新聞出來以後首先在海外的報導要跟上,但是國內它不講時效,也不講用新聞事實來說話。"

章天亮也同意這樣的分析。他認為,中國目前正在加緊對媒體及新聞報導的控制,以防出現社會不穩定和動盪。

"在說呢報什麼還是不報什麼,這個我覺得對中央臺說的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要是萬一有一個句話說錯的話,那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可能引起的這種影響的話共產黨可能都承受不了。你看像鄧玉嬌的事情出來的時候,其實還不是中央電視臺,不過是湖北恩施的一個電視臺,是一個地方的市級的電視臺。還有一個就是廣州日報揭露了事件部分的真相。僅僅是這樣的,有限度的,非常側面的揭露的話,也會使得一邊倒支持鄧玉嬌,激起了官方的這種憤怒。我覺得中央電視臺稍微有一點點失控的話,根本就承受不了這個後果。"

龐忠認為,中國央視新聞稿件的用詞有很多複雜的規定,播音員著裝、表情和語速都有明確的限制,再加上嚴格的新聞內容控制,央視新聞即使改,也不可能有任何新意。

1978年1月1日,央視"新聞聯播"正式開播,一直是中國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電視新聞節目。每天晚上7點看新聞聯播關注天下大事已成為中國人的生活習慣。

另據中通社,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展江日前表示,"新聞聯播"收視率下滑,老百姓不滿意,中央電視臺不滿意,上級主管部門也不會滿意。隨著時代發展,市場經濟越來越成為主流,這種形勢下,"新聞聯播"不變不行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