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的藝術人文素養(圖)

 
梅蘭芳

戲劇是一個國家的綜合文化藝術,具有誠、信、善的美好特質,應該受到關注。陳凱歌所導《梅蘭芳》電影,有如時光隧道般,把戲迷帶進了民初年間,重溫舊夢,如饗盛宴,真是膾炙人口。

劇評者,大多著墨於梅蘭芳與孟小冬之間的悲歡離合,對梅氏藝術人文素養所談不多。齊如山稱讚梅蘭芳「氣質如蘭」,一個人的氣質風度,不是化妝打扮出來的,而是從內在散發出來的、從文學藝術熏陶出來的。

梅派藝術是值得肯定,可是藝術的背後是文化,沒有文化的藝術,既不能持久,也打不動觀眾,梅蘭芳被奉為「伶界大王」,直到如今還深為人們懷念的原因,就是他「文化領先」。

梅氏孜孜於本行技藝之外,曾向齊如山、李釋戡求教吟詩填詞;曾拜齊白石、湯定之門下學畫習字。

一九四五年,梅氏在上海舉行「梅蘭芳畫展」,作品包括仕女、花卉、佛像,尤其疏影橫斜的梅花,出手不俗,受到畫壇與參觀者的好評。

一九三一年,美國好萊塢明星範朋克,蒞臨北京拜訪梅蘭芳,梅氏親迓車站,用「英語」致歡迎詞,其矻矻向學的精神,是許多藝人所不及的。

臺灣有位京劇演員,在電臺介紹《穆桂英挂帥》。她說:「穆桂英每想起楊家將,為保衛大宋江山,犧牲慘重,因此不願挂帥征戰,但經畬太君再三勸說,使她『蠢蠢欲動』,興起挂帥念頭。」

這位伶人顯然文學素養欠佳,「蠢蠢欲動」應改用「怦然心動」來形容,方才貼切妥當吧。一個演員扮像嗓音都好,倘沒有文學素養作內涵,她(他)的表演也是經不起考驗的。

梅蘭芳貴為「四大名旦」之首,但仍處處虛心向學,時時接納雅言,充實自己,令人可敬可佩。

戲劇家田漢,曾以「功夫何只治花衫,文武昆徽學習饞」詩句,來描述梅蘭芳對表演藝術的不懈追求,和治學的嚴謹態度。

國內戲曲演員,常感慨所得到的社會尊重,較西洋歌劇演員低了許多,殊不知西洋歌劇演員,淬礪磨煉,千挑百選,能登臺獻藝者,皆系出類拔萃,為精英中之精英。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應該多學梅大師,充實自己。有水平的演員,才會受到社會尊重和觀眾肯定。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