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見!臺灣完整揭紗灰面鵟鷹遷徙

"國慶鳥"灰面鵟鷹的完整遷徙路線,在農委會林務局、中央研究院和臺灣猛禽研究會共同合作下揭開謎紗。歷時8個月的衛星追蹤,得知灰面鵟鷹遷移距離最遠可達9000多公里,並確認在中北韓邊境或吉林長白山區附近繁殖。這也是全球首見的研究成果。

每年約在4月、10月過境臺灣的國慶鳥"灰面鵟鷹",從沒有人知道它們究竟從哪來、又飛到哪去。臺灣去年啟動"灰面鵟鷹遷移衛星追蹤計畫",在5只灰面鵟鷹身上裝置GPS發報器,分別命名為海角一號至五號,追蹤牠們南遷、北返的蹤跡。

歷經8個月,這5只裝設發報器的灰面鵟鷹,只有海角四號在北返飛離山東半島後,在黃海失聯,其它4只都成功追蹤到遷徒路線。

其中,海角一號堪稱為這次研究的"模範代表",牠在去年10月由墾丁前往菲律賓最南端岷答那峨島度冬後,今年3月準備北返來臺,還遭遇連續多日強勁的東北季風阻撓,但牠不氣餒,強行渡海飛抵廣東省沿岸小島,補足體力後,終於在6月初飛抵黑龍江北邊的中蘇邊界,之後又向南折返,在吉林省安頓下來。由菲律賓最南至中國最北,這趟旅途牠跨越了9000多公里。林務局保育組科長林國彰說:‘(原音)本身野生動物在做遷徒的時候,牠一定有很大的傷亡在。像其中一隻訊號就不見,不知道是墜海還是發報器掉了,這也是研究的成果之一,並不是每隻都可以很順利的南來北返。'

追蹤結果讓研究小組確定,臺灣的灰面鵟鷹並不一定來自日本,遷移路徑和時程也可能會有個體上的變異。不過,林務局也強調,少數幾隻個體狀況無法代表整個族群,未來必須持續追蹤更多的個體。由於衛星追蹤研究昂貴,他們也希望企業界能贊助,讓這項研究有更豐碩的成果。



本文留言

作者陳林幸虹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