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兒子17歲起替亡父還債長達67年 還清時84歲 (圖)

 2009-06-24 08:2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核心提示

古語有云: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可"欠債的是爺,要債的是孫"的現像在現實中卻屢見不鮮。鄭宜棟,84歲的他還在主動上門償還亡父的債務,老人用行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具有人類學意義的樣本:物質再發達,善良品德不可丟。

為父還債,老人的事跡如發酵的酒,在當地迅速散發出濃濃的香味。當然,這當中也免不了夾雜著少許質疑聲,"出名?你瞧我這個老頭子出名還頂啥用?"6月19日,接受採訪時的他反問記者語氣非常堅決。

老人說,這世間只有一件東西陪伴了他67個年頭,那就是早已發黃的舊賬簿;這世間只有一個信念永存心頭,那就是為父還債。





60多年這本賬簿始終在伴隨他 

 見證:老人走村串戶為亡父還債

"梆梆梆",敲門聲將午睡的鄭水明(化名)驚醒,打開大門一看,門外站著一個白髮老人。鄭水明看了看堂屋上的時鐘,時針指向1996年4月23日13時20分。

"你找誰?"鄭水明暗忖,要飯的咋要到鄉下這地方來了。

"找你家。"老人的聲音很有力。

"你是誰?"鄭水明對這位不速之客的到來感到很意外,他準備關門。

老人急了:"你是鄭東(化名)的後人吧?"老人的問話讓36歲的鄭水明略感一愕,暗想,這老人與我爺爺莫非有什麼仇恨?

  "我是來還債的!"老人說完,沖遠處的一位三輪車司機吆喝起來:"小夥子,把茶油提來。"

這個小夥子是老人花50元一天聘請來拉三輪車的,從4月9日起,小夥子就踩著三輪車跟著他挨家挨戶地送茶油、桐油。當小夥子得知老人是為已去世幾十年的父親還債後,大為感動,自願把車費降到30元一天。

"我家裡又沒他欠債的憑據啊,世間竟還有這樣的好人。"鄭水明目送老人一拐一瘸離開時,陡然有一種淚要湧出的衝動。

到鄭水明家已是老人拜訪的第98戶人家了,此前,他也多次遭遇類似尷尬的開場白。

顯然,當地村民對這位在中國算得上是最老的還債人的突然造訪還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還債:萌發在17歲少年心中

鄭宜棟的老家在上饒縣黃沙嶺鄉麻燈村溪背小組,其祖父在村裡開了一家榨油坊。鄭宜棟回憶說,村民都喜歡將桐籽、茶籽、油菜籽挑到他家裡來榨油。

時間定格在1942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14時,17歲的鄭宜棟和哥哥、父親一起在田裡堆稻草。鄉丁催促其父親馬上去服役,鄭宜棟的父親頂了幾句嘴,怎料鄉丁竟開槍將他打死。哥哥見狀欲上前拚命,也死於非命。

時間倒退兩個小時,鄭宜棟的父親端坐在內屋的飯桌上,毛筆在手中揮舞,聚精會神地記錄著欠下的債務,近100頁的賬簿裡面詳細記載了還債人的名字和相關金額,為了這本賬本他連續書寫了三天兩夜,12時35分左右,第106戶還債人的情況寫完。1個多小時後,墨汁尚未乾,而他卻永遠不能再親手償還自己的債務了,這一切彷彿冥冥中成了生死的魔咒。

"更沒想到的是竟有人趁火打劫,將堆放在家裡的茶籽、桐籽盜走。"6月19日,在上饒縣鄭宜棟家中,老人回想起過去的一幕幕時嘴角仍搐動得厲害。

父親死後,鄭宜棟家的生活陷入困境,母親挖野菜回家給他和弟弟充飢。一天,鄭宜棟做了一個怪夢,他夢見父親突然來到他床前對他說:"伢崽啊,我清白做人一世可不想留下罵名,欠下的債務你可要幫我還清啊。"當鄭宜棟在夢中被嚇得坐起來的剎那,他的目光突然盯到父親櫃子上那一大堆凌亂的文字材料。他翻了翻,果真找到一本賬本。

還清:在67年後的今天

1943年,鄭宜棟翻山越嶺到福建去做鹽生意。該年年底,他把40斤桐油送到一個叫翁小二的家裡,這是他第一次替亡父償還債務。這種小額還債一直持續到1949年。

解放後,鄭宜棟先後擔任過區農協主席、公社黨委書記等職務。妻子沒有工作,全家人的生活重擔基本由他獨力承擔。

"雖然長期掌權,但他嚴於律己,為官十分清廉,家里長期捉襟見肘,入不敷出。"在曾和鄭宜棟同在人民公社上班的老人汪和水(化名)眼裡,鄭宜棟是一個公私分明的好人。

1974年春,一場風暴吹塌了祖屋的一堵牆,壓死了一頭豬,掀掉了一半房瓦,鄭宜棟舉債數千元修建了一棟新房。

"從1962年到1982年,丈夫的一條內褲穿了20年,補了又補。"妻子鄭榮仙回憶。

1989年,還清自己做房欠下債務的鄭宜棟,也到了退休年齡。他用了半年時間對賬本進行整理。老人省吃儉用終於攢下了一筆錢託人到糧站買來上百斤菜油,他又一次踏上了去老家還債的道路。

1993年,他拉著200斤茶油和菜油再次回老家。"每次還債都要花半個月左右,由於欠債涉及好多個村莊,有的債主後人很多,有的沒有後人,我要一家家地核實。"鄭宜棟說,還債之路並不輕鬆。

1996年,鄭宜棟如願"還清了"父親所欠下的所有債務。

然而,2008年底在一次與人聊天時,鄭宜棟猛然意識到解放前人們用的是老秤,老秤以16兩一斤計量。解放後所用的新秤則以10兩一斤計量。當年父親以老秤稱量油料,而此前返鄉還債時則是按新秤計算的。這一發現讓他深深自責,懊悔萬分。他四處打聽老秤與新秤之間的具體差額。多數人說老秤比新秤多 10%的份量,也有人說多15%。鄭宜棟決定按15%的份量予以補償。

今年5月19日,他如願以償將父親所欠桐油800多斤,茶油、菜油各400斤償還完。

"在那個世界,父親終於不再欠債了!父親和我的最大心願終於了啦!"鄭宜棟長嘆一口氣。

不解:老伴子女沒一個贊成的

鄭宜棟還債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家人的贊成。

"1989年,老頭說要還債時,我死活不同意,為此,我3個月沒有理他。"鄭榮仙說,不僅她反對,就是七個子女也沒一個支持的。

有的說:"好幾十年了,債主們沒來索要過,想還債也找不著人;如果債主要計算利息,這麼多年了你還得起嗎?"

有的則擔心道:"當年爺爺只在賬簿上記載了各戶債主的油料數目,萬一債主不認你的賬簿記錄,去還債豈不是惹火燒身?"

有的說:"當年有些債主出於對咱家的深切同情而主動放棄債務,你今天去還債,等於不領人家的情。"

眾多子女把各種壞結果都想過了。不過,事實面前,他們的顧慮後果並沒有發生。相反,老人的義舉竟然一不小心在當地廣為傳頌了。

今年5月,當地電視臺無意間聽說了鄭宜棟事跡,造訪鄭宜棟家。鄭宜棟意外成了當地的"名人",社會好評如潮,當然也夾雜著一些質疑聲。對此,老人不解地反問:"像我這樣快要進棺材的老頭還出名圖啥啊?"

有當地居民納悶:"鄭宜棟的子女現在都有能力了,怎麼不幫他去還債呢?"

"我父親是一個自尊心特別強的人,後來我們想幫他,但被拒絕。"現在上饒縣旭日街道辦事處上班的鄭愛萍說,現在他們都能理解父親的行為了。

感動:在百姓間傳頌

"知道這事後我非常感動!"上饒縣旭日街道辦書記林上蒲飽含深情地說:"67年的債務資料保管就非常不容易,老人67年的良心與決心讓人欽佩。"他還進一步說,和諧社會需要更多的誠信精神,而眼前的例子則是和諧社會最需要的題材。

"以前只知道老人是一個熱心腸,喜歡幫助別人,沒想到他竟然這麼執著。"上饒縣旭日街道辦信美社區居委會主任楊化菊很意外,"我們居委會居民都應向老人學習。"

大屋村的一位債主何方早已過世,他的兒子何正對上門還債的鄭宜棟說:"我父親生前沒有說過這件事,我不能不明不白地收你的油。"鄭宜棟便讓他看賬簿上的記載,何正仍然拒收,說:"如果當年你父親還了我家的油忘記銷賬了呢?我若收了你的油,就是沒有良心。"後來老人兩次登門勸說,他才收下。何正告訴記者,這樣的老人他還是第一次遇見。

鄭宜棟第二次返鄉補償時,許多債主的後人都以種種理由拒收補償款。村民鄭裡連告訴記者,鄭宜棟的這種行為感動了很多人。鄭宜棟對此不以為然:"真正要感動的是我,村民的後代沒一個人向我討過債。"

道德:金錢難以衡量

江西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王明美認為,老人還債行為考驗了人的極大忍耐力,反映出的是老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樸素的誠信品德。在社會普遍缺乏誠信的今天,老人用常人難以想像的行為告訴我們什麼是誠信,他啟迪和感動了社會大眾對誠信的再次思考。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從鄭宜棟老人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在一個衣食無憂的社會,一個普通人對美好的精神面貌的嚮往。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副教授劉虹指出,我國民事最長訴訟時效為二十年,60多年債權人都不主張自己的權利,這等於他們放棄了這種債權。因此,從法律上講鄭宜棟無須還債,但從精神、道德上他的行為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来源:新法制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