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的警鐘:不要讓黑暗歷史重演(圖)

張純如父母和斯坦福大學學生活動組織者合影(攝影/李芳)

【看中國記者李芳斯坦福報導】一段年輕女子的歷程,一段最黑暗歷史的篇章,伴隨一幅幅老舊的畫面,一張張倖存者的面龐,一段段揪心的回憶,就這樣展現在我們面前……五月二十日晚,獲獎記錄片「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在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放映,凝神的觀眾無不動容、落淚。影片講述了《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的那段人生經歷。

1937年12月日本軍侵入中國,在當時的國民政府首都南京,開始了肆虐狂暴的大屠殺,姦淫婦幼,近30萬人殘死街頭,達2萬婦女被強姦。當時「南京大屠殺」曾經成為西方媒體的頭版新聞,然而很快由於種種歷史原因,被淹沒和遺忘。

在1994年的一個會議上,展出了當年大屠殺發生時的一些歷史照片,讓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張純如感到,那些照片記錄的是活生生的人生命最後的瞬間,而不只是又一具不知名的屍首。強烈的責任感使她無法坐視不管,她要將公正歸還那段被人忘卻的歷史。

她用自己的眼光,親身的走訪調查;長途旅行,尋訪倖存者,廣泛收集史料。她的書《南京大屠殺》1997年出版,意想不到成為當時的暢銷書,受到西方社會和華人社區高度評價和關注。無疑在日本也引發出一場公眾的爭議。許多著名日本官方人士仍然否認當初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張純如本人也曾收到過恐嚇信。她曾發問,這世上是否還有公正!堅強而勇敢的她繼續站出來,為受害者為正義大聲疾呼吶喊,直到她生命的最後。

我們難於感受她所承負的壓力,我們難於瞭解她內心的掙扎,我們難於想像她心理的創傷,然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年輕的女子她承擔的太多太多,為那段歷史,為那些倖存者,為當今的世界,也為未來。她走了。

影片放映後,張純如的父母和部分觀眾問答座談。觀眾中有來自中國大陸不久的大學生、研究生,有移民美國多年的華僑,也有美國白人,還有菲律賓人,也有日本人。人們共同的提問「我們能做些什麼?」 ——讓更多的人瞭解,不要將歷史遺忘,不要讓大屠殺再次發生,不論在哪裡。

張純如母親張盈盈女士表示,女兒走的年輕太早,他們夫婦會為女兒未完的使命繼續努力。據介紹,目前「張純如—南京大屠殺」這部影片在美國尚未找到有意願的發行商。而在中國大陸放映上座率不高,由於影片缺乏商業效果。

就讀斯坦福大學來自中國大陸的大一學生雪穎,看過張純如的書,這部影片給她帶來更多啟示。她表示,在中國很多年輕人只是對日本人有一種盲目的仇恨,但對史實瞭解不夠,而不能客觀理性的面對那段歷史。

本文留言

作者李芳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