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川震週年 大場面,大明星,大氣魄?

日前,多家主流媒體聯合發出倡議:今年5月12日14時28分,全民靜默一分鐘,以此表達對地震受難者的哀思,對所有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人們的敬意。

誠然,在紀念汶川地震一週年的問題上,靜默或許不是唯一的紀念方式,但它的確是一種很好的祭奠形式。這種形式簡單、莊重,不僅能表達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感恩與勵志。而且因為其操作的簡便性,還可以吸納更多的人參與。

在汶川特大地震一週年到來之際,各種各樣的紀念、慰問活動相繼面世。據媒體報導,早在數月前,某些重災區就陸續迎來全國各地的客人,這其中包括帶 著各種策劃方案的媒體記者,背著各色活動方案的公關公司、演藝公司,甚至還有禮品公司、紀念品製造商、煙火公司等。不少活動不僅確定了宏大主題,還特意追 求大場面、大製作,邀請海內外演藝界明星前來助陣。

我們絲毫不懷疑這些紀念活動的良好用心。但是,「5.12」畢竟是一組難以碰觸的數字,這一天,四川災區曾遭受毀滅性打擊:數萬條鮮活的生命灰飛煙滅,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每一組數據,每一個細節都曾深深刺痛我們的靈魂。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過:「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現在距離災難正好一年時間,按照心理學家的理論,這個時期正處於喪親者的悲傷 「重組階段」,也就是從對死者的真實回憶中走將出來,開始新生活的時期,情感同時體驗到傷心與慰藉。這時候如果觸景生情,仍然能引發巨大的痛楚。 「5.12」週年祭奠無疑是一個情感觸發點。在中國這樣一個倫理情感特別濃厚的文化氛圍裡,週年祭可能觸動的傷痛會顯得格外深重。

我們組織各種紀念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無非是讓逝者安息,生者堅強。所以週年祭活動,首先要突出人文關懷。盡量以受災群眾為中心,用潤物無聲的撫慰,在哀念逝者的同時,幫助喪慟者盡快走出哀傷陰影,回歸正常生活。

其次是真誠。 「情傷一時,心存百代」。祭奠活動不需要太熱鬧,也無需賦予太多的含義,只要能突出祭奠的真誠與意義。現在北川等重災區的廢墟下還躺著的長眠的靈魂,我們切莫在5.12的夜晚,讓喧囂的歌舞和絢麗的煙火驚擾了他們的安寢。

再次是簡便。週年祭不需要咄咄逼人的大場面、大氣魄。因為那不僅讓災區群眾有被排斥感,也會花費大量的錢財。據報載,目前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資金不足,且地震已導致300萬人失業。我們完全可以把節省下來的錢用在災區重建和當地群眾的生活保障上面。(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