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學運領袖出版新書
封從德新書《六四日記》
20年前的天安門廣場副總指揮封從德博士,星期三在香港推出新書:《六四日記》。這是第一本詳細記錄當時學運組織內部情況的書籍。兩位歷史學者評論說,本書有相當大的史學價值。
封從德博士目前旅居美國舊金山,從事網路、歷史研究工作。他歷時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六四日記》一書,星期三在香港出版、星期四上市發行。
43歲的封從德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二十年前離開中國那一刻,他就在不斷回憶和記錄當年廣場所發生的一切。
"書名叫《六四日記》。按每天的記述,書主要分兩部分。正文部分,是18、9年前的回憶,當時沒有想出版。去年開始我把它重新整理。"
封從德是四川都江堰人,82年16歲入讀北大,89年5月獲波士頓大學五年博士學位獎學金,6月發生六四事件沒能入讀。當時,他曾擔任北京高自聯,學生絕食團和廣場指揮部負責人。六四開槍後逃亡數月來到香港。03年在法國得到博士學位。
*美國學者:最可信、最詳盡的記載*
封從德的書,記錄了89年4月15日到6月4日這段日子之間,學生運動中各種事件和決策人爭議的情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為該書作序說該書是:"六四學運的最可信、同時也是最詳盡的一部記載。"
余英時說:"因為這是他親眼見到的。許多事是他在幕後默默做很多工作的。他沒上什麼鏡頭,後面許多事情都是他做的。柴玲捲進去基本也是因他而起的。他出來後還非常小心地找了好幾十個人在巴黎討論。"
《六四日記》作者封從德
六四喋血如此重大事件二十年了,參與者、旁觀者、研究者的著述,可以說汗牛充棟。為何封從德的書,成為最可信、最詳盡的?
余英時教授對美國之音說:"我認為,從當事人的記錄來講,這應算最完整、最可靠的書。我說的是一個,並不是說唯一的。"
余英時在序言中說封從德的書:驚心動魄,一字千金。
六四過後,一些流亡海外的中國學人,在普林斯頓組織了一個"中國學社,"繼續對八九民運、六四事件、中國政治進行研究,發表評論。曾參與籌備"中國學社"的余英時教授,對許多六四流亡學生很瞭解。
*中國學者:《六四日記》填補空白*
在北京,歷史學者陳曉雅也為封從德的書寫了序。陳曉雅九十年代初就推出了有關六四的第一部專著---《八九民運史》。她後來因其政治觀點從社科院政治學所《分流下崗》,失去了公職。
她對美國之音說:"封從德這本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說,它填補了一些空白。比如,從運動起來,一直到運動結束,這些學生領袖,主要是掌控廣場有實力的人物,他們是怎麼想的。他們從投入到最後騎虎難下這樣的局面是如何造成的。這點,無論是從研究青年,研究學生運動、群眾運動來說,還是從研究人的心理來說,都很重要。"
陳曉雅說,對於後來的人,無論是寫劇本,寫事件,還是寫小說,封從德的書,是一個最豐富的"藍本"。
晨鐘書局的新書介紹說,封從德的書,談到了"北大籌委會"在運動的關鍵作用;柴玲曾如何接觸鄧小平尋求妥協;北大校長如何支援學運組織的校園民主計畫;絕食後廣場上的決策內情;學生為何從廣場撤不下來;"黑手們"的真實表現;六四凌晨天安門廣場清場和學生最後撤離的實況等等。
陳曉雅在序言中說:這本書,承載了作者誠實的記憶、良心的反省且充滿人性發見。"通過這部作品,讀者可以在前所未有的領域內──無論高尚與卑微,奮發與無奈,希冀與苟且,權變與堅持,愚昧與賢明──窺見當日學運與天安門廣場的真實狀況。"
- 關鍵字搜索:
-
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