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心園
前言:《詩經》是古代文人必讀之書,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中華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美的詞彙出自於《詩經》。筆者在這一系列的《詩經》賞析文章中,除了給《詩經》加註釋和賞讀之外,也介紹古人是如何將《詩經》的詞彙運用於詩詞及文章的創作。或許熟悉《詩經》的讀者看到個別詞彙的註解上與歷代的註釋略有不同,請您把它當成筆者的一家之言作參考(包括對《詩經》的賞析)。另外,筆者認為,《詩經》除了詞彙的內涵豐富之外,讀出來也很優美,又便於記憶,因此就不全文翻譯成白話了;翻譯的白話詩無法很準確的表達原詩的內涵,而且也不利於讀者背誦原文及運用《詩經》中的詞彙寫古典詩詞或文章。
《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詩三百》,都是周朝時期的配樂詩歌,有來自民間,也有選自朝廷,據《周禮》記載,周朝時朝廷設有採詩官,還有太師教國子詩文,大司樂教樂曲。周朝歷代傳下來的詩歌本來是很多的,不止三百首,只是後來經人整理編輯成風、雅、頌三大類,共三百零五篇。是誰編輯的《詩經》呢?歷代都有不同的說法;筆者認為以《論語》及《史記》的記載相對照最為準確。《論語.子罕》孔子自述云:"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也就是說,孔子不僅編輯刪減了三千多首歌詞成《詩經》,而且還糾正了配樂,以求其符合雅正之聲。所以,《詩經》的編輯是孔子。
自漢朝以來,歷代通行至今的《詩經》版本又稱為《毛詩》(《毛詩詁訓傳》,亦稱《毛傳》),相傳為漢初學者毛亨和毛萇訓釋《詩經》之作;東漢末年鄭玄作《毛詩傳箋》。至唐朝時,唐太宗欽命經學大師孔穎達等學者定《五經正義》,於《詩》取毛傳與鄭箋,曰《毛詩正義》,乃更為後世所宗尚。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註釋:1.關關雎(音居)鳩:"關關"是像聲詞,水鳥的叫聲。雎鳩(關雎):鳥名,俗稱魚鷹。上體暗褐,下體白色。趾具銳爪,善於捕魚。
2.洲:指水中的陸地。《說文》中作"州",後人加水旁以別州縣之字。
3.窈窕(yǎo tiǎo)淑女:"窈窕"大意是心地純潔外表美麗,多用於形容女子。古詩文中常用詞,後面將著重介紹其內涵及用法。淑,本意是指水很清澈。由於"淑"可為"俶"的假借字,因此在本詩中的意思是"善良"。"淑女"這個詞單獨用,也可指善良美好的女子。
4.好逑:好的配偶。"逑"通"讎(音求)",讎的本義為配偶。此處應注意不可把"逑"理解成"追求"。
5. 參差:本詩的意思是長短不一,也可理解為東一片西一片。
6. 荇(音興)菜:多年生草本,多長於淡水湖泊或池沼中。莖細長,葉對生,橢圓形,表面綠色,背面紫色,漂浮水上,根生水底。夏季開花,黃色。嫩葉可食。葉及根皆可入藥,有解熱利尿之功。亦可作飼料或綠肥。
7. 左右流之:左右,(小河或小溪的)兩邊。"流"是動詞,意思是順著水流的方向採(荇菜的嫩葉)。
8. 寤寐(音悟昧):寤,醒。寐,睡。
9.思服:兩字都是動詞,同義,意思是"思念"。"服"在古漢語中有"念"或"思"的意思。
10.悠哉:形容思念之深。悠,憂思之意;哉是感嘆詞。須注意,"悠哉"這個詞到了近代詞意才改變成"悠閑或無所事事的樣子"。在古詩詞中常見的是取《詩經》中的意思,表達對親人或友人的深深思念;或表示悠然之意。
11.琴瑟友之:古琴有五弦或七弦;古瑟按《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泰帝(伏羲氏)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爾雅》中記載為‘黃帝'而非‘泰帝')"友,相敬如賓之意;《廣雅.釋詁》:"友,親也。"古代以琴瑟之音為雅樂正聲,在先秦以前是文人必備之物。《禮記.曲禮下》:"君無故,玉不去身;(卿)大夫無故不徹縣(懸),士無故不徹(撤)琴瑟。"此句的詳細講解請見賞析部分。
12.芼(音帽):用手指或指尖採摘。
賞析:《毛詩.大序》云:"風,風也,教(教化)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簡而言之,用這種風氣或好的風俗來教化天下的百姓。各位讀者仔細看了以下的賞析後會發現,<關雎>這首詩把中國古代做人的標準寫在裡面了。因此,<關雎>的樂曲是周朝宮廷中一些大型典禮必奏的曲子;《論語.泰伯》云:"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亂"指樂章的尾聲),洋洋乎!盈耳哉。'"這句話的大意是:(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的序曲開始,到最後演奏<關雎>作結尾,豐富而優美的音樂在我耳邊迴盪。
為什麼要以<關雎>作為篇首名呢?關雎這種水鳥有什麼特性呢?據《淮南子.泰族訓》介紹:"<關雎>興於鳥,而君子美之,為其雌雄之不乖居也。"關雎這種水鳥不亂偶而居;而且它們有捕魚的本事,很勤勞。用之以教化人,就要求傾慕中的男女及結婚後的夫妻必須感情專一,必須勤勞,特別是男子,要有一技之長以維持這個家。另據筆者瞭解,關雎(魚鷹)選擇了主人(漁民)後,也很專一,不會隨便背棄主人。用之以教化人,臣(包括后妃)事君王以專一(忠的內涵之一);研究學問、技藝也要專一,"術業有專攻";等等。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本詩開篇以貞鳥雎鳩"關關"的叫聲起興,現代人可能會聯想起男女之間的愛情。"窈窕淑女"可以理解為:勤勞、純潔、善良、端莊、美麗的女子。為什麼加了一個"勤勞"呢?因為我們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採荇菜。她是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好逑);這裡告訴了男子的一個擇偶標準,你要找的是"窈窕淑女"。可是,你又憑什麼能讓窈窕淑女做你的妻子呢?你必須是君子!在中國古代,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意: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大意:君子如果背離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行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行事。)"因此,這裡又告訴人們一個做人的道理,人必須講道德,做一位道德高尚的君子;只有這樣,你追求的美好的東西才有可能會得到。
反之亦然,作為一名女子,你的擇偶標準是君子,可是你憑什麼能配上一位君子呢?你認為你在勤勞、純潔、善良、端莊、美麗這幾個方面都達到了嗎?我們先撇開美麗不談,因為不同的男士對美麗的看法或標準不同,有的人喜歡濃艷,有的人喜歡淡雅,更有人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也就是說,你至少要達到前四項,才能配上一位君子。所以,這裡也給女子提出了一個做人的標準,你要往那幾方面去努力。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頭兩句說的是這位"窈窕淑女"沿著水流的方向,在小河的兩邊採摘荇菜;這裡先突出了"勤勞"。然後說,這位"窈窕淑女",我日夜都在想著她。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幾句進一步說明思念之深,到了無法入睡的成度;這樣寫是有目地的。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這幾句的著重點是理解"琴瑟友之"; 《左傳.昭公》云:"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取悅)心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君子通曉彈奏琴瑟,是為了使自己更合乎法度和禮節,而不是為了用琴瑟之音去取悅他人或自己,而且古人還把"琴瑟"理解為比喻夫妻之間的感情和美。唐.鮑溶《古意》:"三五定君婚,結髮早移天。肅肅羔雁(婚聘的禮物)禮,泠泠琴瑟篇。"宋.蘇軾《答求親啟》:"許敦兄弟之好,永結琴瑟之歡。"
因此,"琴瑟友之"的大意是"用合乎禮儀的方式把她娶過門並與她相待如賓"。那麼,什麼是合乎禮儀的方式呢?也就是,如果一位君子傾慕一位女子,應該把事情據實稟告父母,由父母作主,並經媒人介紹,然後正式將她娶過門。《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漢.班固《白虎通.嫁娶》:"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何?遠恥防淫泆也(為了遠離可恥之事及防止淫亂的事情發生)。"在中國古代聖王(如堯、舜、禹等)治國時期,一個男子私自約會一個女子談情說愛,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行為如果被人知道,"則父母國人皆賤之"。當然,能被稱為君子的古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這幾段詩句也告訴了人們一個做人的道理,一個未婚的男子傾慕一個未婚的女子,這是人之常情。可是,不管這個思念有多深,哪怕到了"輾轉反側"的成度,都必須遵守禮儀和法度,而不能做出"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等敗壞風俗的事情。
《詩經》中有一首題為<靜女>的詩,說的是青年男女私下幽會的事情。現代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毛詩.大序》卻說:"<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眾人)無德。"這句話的大意是:"<靜女>這首詩旨在諷刺時弊,因為衛國的君王無道,所以當時的衛國人也不講道德。"從這一點也可看出《詩經》中的詩,時代感很強。在周文王及周武王時代,因為君王聖明有道,所以天下百姓也尊尚道德;也因此才會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在那種年代,如果一對青年男女去私下幽會,將會被全社會的人看不起,這種人也很難在社會中有立足之地。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式微,各諸侯國擁兵自重,有的諸侯國王道德敗壞,王室出現邪淫亂倫之事,社會風氣也隨之敗壞。用一句俗話形容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所以,《詩經》中的詩有的是反映了社會道德敗壞後出現的一些社會現象。
朱熹《詩集解》援引西漢經學大師匡衡曰:"妃匹(婚配)之際,生民(繁衍)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萬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言大上者民之父母(國君),後夫人(天下百姓)之行(行為、品行),不侔乎(順應)天地則無以奉神靈之統而理萬物之宜(通"儀";法度、標準)。自上世(遠古時代)以來,(至)三代(夏商周)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
由此亦可見,古人是多麼注重正統的婚嫁禮儀。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這幾句的著重點是理解"鐘鼓樂(音勒)之";現代中國大陸學術界中主流的說法是:這首詩的原作者是貴族青年,因為當時只有朝廷或王公貴族之家才配有鐘鼓之類的樂器。因此,他們把"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分別翻譯成:"彈奏琴瑟與她相親相愛(或約會)"、"敲鐘打鼓把她娶過來(或讓她高興)"。
其實這是誤解了《詩經》的內涵,而且連古人的序言及註釋都沒看懂。古人發明琴瑟及鐘鼓這些樂器,可不是為了取悅女子。如果整個社會普遍出現這種事情的時候,也就是男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公然彈奏琴瑟去跟女子約會,那說明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已經敗壞了,這個國家離滅亡也不遠了。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周幽王為了取悅褒姒而"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西周也因此滅在幽王的手裡。
在周朝,確實是只有朝廷、王公貴族、卿大夫之家才能懸掛鐘鼓之類的樂器。"鐘鼓樂之"的大意是說:新婚後的男子要爭取到朝廷或王室當樂師或為官,用為官所得的俸祿來維持這個家,讓她(窈窕淑女)過上幸福安樂的生活。再引申說明即男主外(在朝為官),女主內(勤儉持家)。
這首詩還有一個很特殊地方,也就是"荇菜"這種水生植物。古代有那麼多可用於食用的野菜,為什麼偏偏在《詩經》的開篇,窈窕淑女要選擇採摘"荇菜"呢?筆者查看相關資料發現,荇菜這種植物是水環境的標誌,它只能在清水中生長,在被污染的水中,無法生長,很快就會死去。
從這點也可看出,<關雎>這首詩的作者匠心獨妙,他在告訴人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環境作為安家的地方;甚至還可以引申為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群作為自己的鄰居。孔子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孔子家語.六本》)
從以上的講解,各位讀者應該明白,《詩經》的開篇即告訴了古代的青年男女做人及擇偶的標準,合乎禮節的婚嫁,夫妻如何相處,如何維持這個家庭,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等等。不管是對鄉人、文人,還是對朝廷中的官員,王公貴族,后妃等都適用。所以,古代名家的序言及講解中都一再強調,<關雎>乃是一首用道德教化國民的詩篇。
詞彙運用:限於篇幅,筆者今天先介紹古人如何將"窈窕"這個詞運用於古詩文中的創作。古人在運用這個詞的時候常取其內涵的一部分。如:
1、東漢.蔡邕《青衣賦》:"金生沙礫,珠出蚌泥;嘆茲窈窕,產於卑微。"此處的"窈窕"借指美女。
2、《樂府詩集.三婦艷》:"大婦縫羅裙,中婦料繡文。唯餘最小婦,窈窕舞昭君。"此處"窈窕"形容舞姿的美好。
3、南朝梁.周舍《答秘書丞張率詩之八》:"寤言安適,懷人在斯。九重(宮禁)窈窕,長安莫窺。"此處指深遠及秘奧貌。這種用法在古詩文中也很常見,也可能是因為一個人從遠處看一位"窈窕淑女"的時候,會感覺她是那麼的神秘而又遙不可及;從這方面引申出的一個意思和用法。
4、三國魏.曹植《飛龍篇》:"晨游泰山,雲霧窈窕。"此處"窈窕"的意思是婀娜多姿。從原來的形容美女變為形容雲霧的多姿多采。唐.孟浩然《襄陽公宅飲》:"窈窕夕陽佳,豐茸春色好。"亦同。
5、李白《游泰山之三》:"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這裡用美貌女子的身體曲線來形容黃河彎彎曲曲從遠處而來,很形象也很生動。因此"窈窕"一詞也常被用來形容河流或山道的蜿蜒盤旋。
由以上舉例,我們也可以學習和體會古人運詞之妙。
結語:這一講,我們一起體會了《詩經》開篇詩<關雎>的內涵。初步學習了如何運用詩的比興的方式來講述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古人的做人及擇偶標準,什麼是合乎禮節的婚嫁,夫妻如何相處,如何維持這個家庭等等;也學習了"窈窕"一詞的運用方法。
看中國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明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