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典故: 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論語•子路》。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問孔子:"什麼是真正的‘士'?"孔子說:能夠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奉命出使到其它國家而不辜負君王的使命,這樣的人可以被稱作"士"。

子路又問:"那次一等的呢?"孔子答道:"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里的人稱讚他尊敬長輩。這樣的人也可以算作‘士'。"

子路再次問:"那再次一等的呢?"孔子答道:"言必信,行必果。但他們不分是非而只是堅決貫徹自己的言行,屬於小人。但也可以算次一等的‘士'了。"

子路又問:"現在的執政者,你看怎麼樣?"孔子答道:"都是些器量狹小的卑賤小人,怎麼算得上‘士'呢!"

從孔子的回答可知,孔子心目中的"士"分為三等,一等是能報效國家的"士",二等是能齊家的"士",三等是那些"言必信,行必果"的"士"。只是第三等的"士"因為有時不分是非,而過於堅持自己的言行,也遭到了孔子的批評。

"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並流傳了千百年,意思是說出話來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果斷、堅決。

引申來說,一個政府如果無法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謊言遍地,其離覆亡的下場也就不遠了,譬如當今的中共政府。

本文留言

作者茹之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