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海外生活:一組旅美父母與兒女的故事(圖)

作者:鄭紳  2009-03-26 22:1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天倫之樂(網路圖片)

中午吃啥?

星期天。女兒女婿帶著孩子回老家看望老人去了,公婆家離這約千里,他們忙中偷閑,閃電戰術,早上去,晚上回。家裡就剩下老爸老媽。

"中午吃什麼?"快中午了,夫人問先生。

"早飯吃的晚,吃的多,肚子還飽飽的呢。"先生說。

"我也是。"夫人隨口附和。

"那咱這頓午飯就省了吧。"

"不行,不行,女兒知道了,還不知怎麼說我們呢。"

"對,對,對,她這一關不好過。"

"那咱就隨便做點吃吃吧。"

"隨便?你忘了女兒給咱們立的‘規矩'了?"

"噢,忘了這茬兒了,"經先生的提醒,夫人趕緊改口,"那咱們還是老實點,按照人家定的規矩做飯吧。"

為了一頓午餐,老倆口一對一答好大一會兒,最終扯到女兒給他們定的規矩上。言談話語中,充滿了對女兒的"畏懼"。

女兒到底怎樣的厲害,又給老爸老媽訂了什麼樣的規矩?說來話長了。

心願

二老常來美國,有旅遊觀光、享受天倫的成份,但主要的心願是趁身體比較好的時候,再給孩子們幫幫忙。他們深知孩子們在美國打拼不容易,幫不上大忙幫小忙,比如帶帶孩子、做做飯什麼的。

而幾個孩子的意思呢,老人這一輩子活的不容易,把我們這一代拉扯大了又送出國來,在培養孫子輩上也付出了很多心血,現在輪到我們好好盡盡孝道,讓他們安度晚年了。

可是老人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對子女說,你們的心意好是好,但是我們一輩子忙慣了,猛然叫我們來這裡坐享清福,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接受不了......最終,孩子們接受了老人的意見。

讓老

舊的矛盾解決了,又冒出了新矛盾:幾個孩子都很忙,家裡也都有孩子需要照看,兩位老人來了住誰家?老人身體都還康健,老倆口也都很勤快,尤其是老母親,管家、做飯、帶孩子都很有一套,輔導孩子學習更是行家裡手,名符其實的"香餑餑",住在誰家誰"沾光"。

幾兄妹商量老人住哪兒時,兩個哥哥、嫂嫂首先表態了:這亊不用商量的,老人已把我們的孩子帶的這麼大了,我們不能太貪心,該讓他們去幫幫妹妹了。

老人提議道,你們家也都需要人,是否可以考慮我們兩人分開過。孩子一致反對:你們年紀都大了,兩人在一起,有亊夥著做,沒亊說個話兒,多好;如果為了照顧我們,把二老分開來,太累了不說,倫理上更講不通;你們放心好了,我們家的事早就安排好了,你們不用操心了。

就這樣,兩個哥哥嫂嫂發揚風格,把老爸老媽"讓"給了妹妹。

爭擔

老人住哪兒的問題順利解決了,接著老大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爸媽住在妹妹家,花費可不能叫妹妹一個人出。這個主意立即得到了老二的支持。妹妹卻說,住在我這裡,幫我們看孩子,老人的花銷理應由我負擔的。爭來爭去,大哥拿出我是老大的權威,一錘定音:別爭了,我說了算,三家攤。弟妹們說,,分攤也行,三一三十一。老大又發話了:不能搞"平均主義",理由有兩條:一,我是老大;二,収入也比你們高(不完全符合事實),理應我多出些。"弟弟妹妹雖然覺得這個分法"不公平",但是他們都很瞭解自己的大哥,跟他交往,尤其在涉及錢財問題時,絕對的虧己利人,知道跟他再爭下去,也絕對不能讓他改變主意,最後還是聽從老大的拍板:"我出60%,你們兩家出40%。"

討論分攤費用的事,孩子們沒讓二老知道,事後聽說了,心裏一直熱乎乎的:人家孩子為了老人的瞻養費鬧得雞飛狗跳,可俺家的孩子......

立規

到了女兒家裡,兩位老人真是如雨得水,有了大展身手的自由天地。因為一,大外孫女兒只有一歲多,女兒又懷了第二胎,孩子有的看了;二,女兒不大會做飯,平常吃飯,或者下飯舘,或者速食麵,既不滋潤,也營養失衡,而母親正是出名的做飯髙手。

老倆口正喜不迭地安排"幫忙"規劃、準備大幹一番時,女兒發話了:你們都多大歲數了?幹啥都悠著點吧。她給老爸老媽通了幾個信息,也是立了幾條規矩:一,孩子只能帶一個,另一個已經找好了托兒所;二,帶一個孩子,時間不能太長,大致比我們上班的早九晚五稍長點,也不能太累,少抱,多讓孩子自己玩;三,家裡的活兒盡量少干:洗碗,用洗碗機,吸地毯、洗廁所等衛生事項,已經找了清潔公司;其他比較重的體力活,也有我們年輕人,你們都不要插手了。老爸老媽說,有些事,我們自己能幹,花那"冤枉錢"幹啥?女兒說,說來說去,你們是想給我們省那幾個錢,可在我們心裏,你們的健康比什麼都重要。女兒經常搬出她的"三字經"叮囑老人:悠著點兒。

放權

民以食為天,吃飯第一。要吃的好,首先要解決採購問題。週末大釆購,女兒對老媽說,從今以後,買什麼,買多少,全由你作主了。三位採購大員作了明確分工:老媽負責拿(架上取物),老爸推車子,女兒負責掏錢。

定是這樣定了,辦也按這辦的,可是女兒總是對老媽有些不放心,從言談話語中發覺大權在握的老媽,每買一件東西,都要掂量來、掂量去:"這幾指小蔥,一美元,合人民幣八塊多";"這豆角,一磅1.99美元,加稅,快20元人民幣了......"算著算著,心疼了。進了超市,先找打折的,再挑便宜的。

女兒很理解母親,一輩子艱苦慣了也艱苦怕了,養就了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稟性,應該說這是美德,但是如果摳的過火了,難免要影響購物質量,時間上也耗不起。果真有一次,擔心的亊兒出現了,買辣椒,常買的那種,2.99美元一磅,老爸老媽都嫌貴,徘徊了好一會兒,沒捨得買,看見旁邊的一種,1.49美元一磅,覺得這便宜,伸手抓了半袋子。誰知回家一吃,不僅辣的不能下口,也沒了原先的香味。

這可讓女兒抓了把柄,笑著奚落老人道:貪便宜呀,這下該相信一分錢,一分貨了吧?女兒對媽媽說,我們在這兒,掙的是美元,幹嘛要折人民幣呀?女兒還擔心這個說法不夠勁道,又搬出自己的理財觀勸道,錢是掙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尤其在飯食上,不要因為省那幾個錢,把身體委屈了。

吃飯風波

吃的問題上,女兒開始挺放任的,老人愛吃啥買啥,各式各樣的糖果、點心,這撥沒吃完,新的又買來了,堆的到處都是,很怕委屈了老人。後來發現,這對老人的健康不利,擔心吃出肥胖和"三髙"來。於是又改變了方針:既要吃好,更要健康,積極支持母親的"飲食革命":

素食為主,低鹽少糖,盡量把菜飯做的清淡些,還逐漸地搞起了"瓜菜代"。原來女兒吃飯的口味比較重,如今當起監督員來了,發現哪樣菜咸了,立即對老媽說,今天放鹽多了些。對老爸的三好-好吃甜的,好吃香的(肥肉),好吃咸的,也經常提醒,這些東西吃多了不好,你自己注意控制呀。

一週裡,女兒上班,三天在家,兩天去公司,最令女兒擔心的是不在家時老人的午餐,晚上下班回來,先要問問:"你們中午吃的啥?"聽了"吃剩飯"、 "隨便湊合"了,就會馬上給點"顏色"讓老人看,強調必須正二八經地做飯吃;對老人處理剩飯剩菜的老觀點、老作法,女兒也不斷提出忠告,這點剩東西,老熱,不新鮮了。有時還背著老人,偷偷地把吃剩的東西扔了。正是有了這些經驗教訓,所以才有了文章開頭那段午飯吃啥的討論。

又被女兒逮著了!

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了,女兒又增添了新的"監管"項目。這天吃飯時,女兒冷不丁地問老媽:這兩天你鍛練了沒有?女兒說的鍛練指的是早上外出散步。老爸老媽有個每天早晨散步的習慣,時間不是很長,一個小時左右,活動強度也不是很大,每小時八里左右,除了忒惡劣的天氣,做到了雷打不動。睡了一夜,出來走走,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活動活動筋骨,挺舒服的,體格、精神頭都覺好多了。

女兒一直讚賞二老的作法好,鼓勵他們長此以往,堅持下去。誰知前幾天,又是降溫,又是下雪,老先生勸老伴說,天冷,路滑,你別出去了。夫人說,那我就歇兩天。誰知這一歇,歇出麻煩來了,寒流過去後,再約她散步,她說,我覺得不散步也挺舒服的......

這事不知怎麼讓女兒知道了,開始兩天,女兒好像是不介意地問,媽,你今天散步了嗎?聽說"沒有",也沒吱聲,第三天,仍是"沒有",女兒變臉了: "怎麼不散(步)了?""我覺得不出去也很舒服的。"母親回答時仍是一臉輕鬆。女兒嚴肅了:"你們每天堅持鍛練,多好的習慣呀。"母親:我看XXX,不活動,不也活的好好的嗎?"好個啥,不是這兒疼,就是那兒疼,吃好多藥呢!"女兒的口氣越發加重了。

這母女倆,整天親的不得了,逮著點吃飯時間,都要東拉西扯地聊起沒完,很少見女兒用這樣的口氣跟媽媽說話,更沒見過她拿過別人的"隱私"來"教訓"自己的母親。

這讓母親不能不認真對待了。雖然女兒的語氣重了些,但味道卻是甜蜜的,暖暖的,充滿了對自己健康的的關愛,趕緊改口道:"改,改,改,從明天開始。"女兒對母親的保證仍是有點不放心,笑著問:"不圖舒服了?""不圖了。""能保征?""能。""還有我呢,"一直坐山觀景的老爸說話了,"交給我吧,我負責監督。"

再次散步談起這亊,母親感慨地說,真沒想到,女兒盯咱們盯的這麼緊,偷兩天懶也被她逮住了。

吃魚

魚是四大美食之一,又是公認的長壽食品,吃魚還能討得"富富有餘(魚)""年年有餘(魚)"。

中國人吃魚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姜太公釣魚的商周時代,如今吃魚的門道更多了,不僅用魚肉,而且用魚皮、魚鱗、魚翅、魚刺、魚的肝肺肚髒,甚至腥氣很大的魚血,可以做出四五百種美味來。

老爸老媽都是愛吃魚的主兒。老爸從小就愛撈魚摸蝦,老媽是出名的做魚髙手,在國內,雖然沒有做到食必有魚,但每週一次,那是少不了的。吃魚那天,老倆口早早趕到菜市場,挑選個兒適中、活蹦亂跳的鯉魚,看著店老闆刮鱗摳腮,開膛破肚,挑去騷筋,擺弄的干乾淨淨,拿回家來,油鍋一煎,放上蔥薑蒜,澆上鹽醬(油)醋,放水一煑,不大一會兒,滿屋飄香,逗得人口中生津,直想流口水兒。

誰知來到美國,一看房子,儍眼了。廚房同餐廳、客廳、起居室都連在一起,沒遮沒攔,抽油煙機又是下吸式的,抽勁很小,做起飯來,骨都狼煙的,熏人不說,房子也被糟踐了,做魚更是腥氣得不得了,哪能做呀。孩子倒是忒有孝心的,鼓勵老媽,咱不能怕腥氣、怕油煙就不吃魚,別怕,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老人說,忍忍吧,回國多吃點,補上來。

但是孩子不死心,先是安排到車庫做菜,後來又在洗衣房安了爐灶,仍然沒有徹底解決油煙亂竄、氣味熏人的問題,又想了新招,買現成的炸魚塊、魚肉漢堡讓老人解饞,但這些炸品又不能常吃,只能偶爾吃點。

這一天,女兒髙興地對老人說,聽人講,商店賣的一種魚,剝了皮兒,沒骨沒刺,也沒腥味,咱買那吃吧。老人說,怕是價錢太髙了。女兒說,貴能貴到哪裡去,該吃還得吃。就這樣,把魚買來了,下鍋做好了,不僅一點腥氣味沒有,吃起來味道挺美的。當天飯桌上就訂了計畫,每週吃一次,每次都要吃個夠。

買鞋

老爸的左腳"姆外翻",大腳指與腳掌處的骨頭往外拱出一個包,穿鞋成了大難題。中國、美國,跑了好多商店,買不到合腳的鞋。

這一日,女兒對老爸說,從網上查到了,咱們這就去買。隨即全家出動,專程跑到幾十里外的一個"大貿"去買鞋。誰知到了商店裡,把搬出的肥型鞋都試了,沒有一雙合腳的。

回家,再上網,再尋找,得知另一處更大的名鞋專買店有這鞋,又往這個商店跑。到那兒,第一次試穿的型號就挺合腳,真是喜出往外,女兒女婿趕緊開票付款,老爸也隨即把舊鞋脫了,穿上新鞋,喜孜孜地把對女兒女婿說,這鞋就像量著我的腳做的,不大不小,不肥不瘦......隨口又問他們:"多少錢?"女兒說,買鞋,講的是合腳,問價幹啥?老爸見女兒不肯告訴價錢,心裏生疑,從女兒手裡要過發票一看,鞋價149.99美元,加上稅,150多美元了!趕緊把鞋脫了,說,這貴的鞋子,我不穿。女兒知道老爸花錢也挺摳的,勸說道,爸,你一輩子就穿這一雙貴點的鞋......老爸說,你別勸,一雙鞋,一千多元人民幣,說上天,我也不會穿的。女兒:為什麼?老爸:心裏不舒服。女兒見老爸把話說到這份兒上了,女兒沒再跟老爸犟嘴,但也沒有退鞋,拿回家來,期待老爸回心轉意。後來經過老爸再三督促,才把鞋退了。

這事傳到了兩個兒子耳裡。聖誕節合家大團圓時,兩家不約而同地拿出不同廠家生產的三雙肥型大號運動鞋,作為送給老爸的聖誕禮品。

天倫樂

為數不少的旅美老人,因為難耐寂寞,沒到簽證限期就提前回國了,有的甚至放棄了來之不易的綠卡。每每談及此事,老先生和夫人總是滿臉驚詫地說,我們怎麼沒有這個感覺呢?

問及原因,老人說,主觀上,我們都比較喜歡靜,都有各自"消磨"時間的愛好,整天兒手裡有事、腦子不閑,沒有時間去寂寞;客觀上,子女們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他們知道老爸喜歡上網,就特地給老爸配了電腦,得知老媽喜歡中國戲曲,就在老媽的臥室安了可收20來個中國臺的有線電視;又比如,無論住在誰家,子女們不論有多忙,每天都要擠出些時間與老人說會話兒聊聊天,遠在異地的孩子,則雷打不動,每週與老人進行一次電話交流;他們還一批接一批地為老人購買電話卡,鼓動老人,經常給國內親友打個電話;他們知道老人最惦念不在身邊的孫子,總是盡量安排暑假期間祖孫團聚;

逢年過節就更不用說了,中國春節,美國六節(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感恩節、聖誕節、新年),尤其是兩位老人的生日,或送卡,或送花,或送禮,或舉辦慶宴,總要通過某種形式有所表示;每年的聖誕節,女兒則是舉家南飛,讓老人盡享兒孫繞膝、三世同堂的天倫之樂。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