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吞經費已成風 中國科教興國化泡影

震動全國的浙江大學學術腐敗案愈滾愈大,隨尠愈來愈多黑幕被揭露,外界發現這件事遠非幾篇論文造假那樣簡單。它除了揭露出內地學術研究的浮躁之風,還爆出了內地學術研究的一個潛規則,這就是由於管理溷亂,國家投入的巨額科研經費並沒有真正用在科研上,而是被一些人中飽私囊。

有內地媒體最近披露,浙江大學涉及論文造假的課題組,手中握有數百萬元科研經費,而除了十幾篇造假論文外,這個課題組並沒有產生任何科研成果。這就是說,國家投入了數百萬元的科研經費,最終只得到了幾篇釀成國際醜聞的造假論文。

顯然,炮製這些造假論文只需要編造幾個數據,不可能花費如此巨額的科研經費。那麽,數百萬元科研經費又去了哪裡呢?面對媒體和公眾的質疑,浙江大學至今沒有回答。教育和科研主管部門對這一問題更是噤若寒蟬,閉口不談。

浙江大學論文造假、數百萬元科研經費去向成謎並不是個別現象。在內地學術界,以各種名目侵吞科研經費早就是「國王的新衣」,成為學術圈內一個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早在兩年前,新華社的一篇報導就曾爆出內幕,一旦科研經費撥下來,就再也無人監管,掌控科研經費的人可以用來買車、買電腦,還可以用來遊山玩水,用來請朋友吃飯。總之,吃喝拉撒睡都能用科研經費報銷,甚至連家裡孩子買支鉛筆都能報銷。

科研經費缺乏監管

產生這種溷亂局面,根源在於管理滯後。多年來,中國科研經費長期投入不足,內地學者也一直抱怨待遇過低。近幾年來,隨尠經濟實力增長,中國開始加大科研投入。今年一月,國際科研觀察組織發表報告指出,中國的科研經費已經達到一千零一十億美元,高居世界第四位。


但令當局尷尬的是,由於缺乏監管措施,這些投入大都沒有用到科研上。中國科協的調查顯示,科研經費中真正用於項目本身的僅佔四成左右。因此,高投入並沒有換來相應的回報,中國的原創性學術研究成果令人感到羞澀。

不過,高投入也不能說一點效果都沒有,中國學者的腰包由此先鼓起來,成為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今年「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直言,很多學者把科研當成了致富的途徑,他們醉心於申請課題,用來提高自己的收入待遇,卻很少真正投入到科學研究中。

由於管理溷亂,監管滯後,內地科研界屢屢鬧出醜聞,前兩年上海交通大學就曾爆出數億元科研經費被詐騙的驚天醜聞,但兩年過去了,有關部門卻仍採取鴕鳥政策,不僅對監管漏洞置之不理,反而還百般辯解,以至於各式各樣的學術醜聞到現在仍然層出不窮。

如此發展下去,中國的科研將成為建在沙丘上的高樓,搖搖欲墜,而當局一直追逐的科臈興國夢想,也將真的成為一個美麗的夢,永遠不可能實現。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