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圖)

 

唐卡(ThangKa)是刺繡或繪製在布、綢或之上的彩色卷軸劃,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個劃種。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本意有二:一是平坦的意思,一是指政府的詔今,後逐漸演變為專指一種特殊的卷軸書。它攜帶方便,不易損傷,可隨時隨地觀賞膜拜。

唐卡藝術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諾文化遺址中,可以看到那黑彩繪成的三角折線紋和三角圖案,看似原始,卻顯得粗放豪邁。據藏史記載,二千年前修建的藏區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的牆壁上就繪有壁劃。《大昭寺目錄》一書記載:「法王(松讚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劃了一幅白柱姆女神像。」

如今人們看到的唐卡,也稱布劃,始興於佛教傳入西藏之後,隨著佛教在西藏的弘傳,外來文化藝術滲透。唐卡一方面發揚更新原有藝術特色,另一方面吸取漢地或印度、尼泊爾等地之藝術精華,久而久之,成為獨具一格的藝術流派。

唐卡與漢地文成公主入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當時將紡織及緙絲等生產技術帶入西藏。

繪製唐卡所用的顏料都是不透明的礦物及植物顏料,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動物膠及牛膽汁。這種原料的配方科學,加之西藏高原氣候乾燥,所繪就的唐卡即使過上數百 年之久,依然色澤鮮艷,猶如新繪製的藝術佳品。

唐卡內容繁多,表現題材廣泛,除宗教外還包括大量的歷史和民俗內容,所以唐卡又被稱作是瞭解西藏的「百科全書」。西藏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劃法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為主。其所設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別:一、佛、菩薩類﹔二、佛轉獲佛本生故事﹔三、密宗本尊各神﹔四、觀音度母類﹔五、護法神、明王類﹔六、上師高僧、大成就者類﹔七、藏族歷史及歷史人物類﹔八、壇城佛塔類。還有其他如宇宙日月天體運行圖、香巴拉圖,須彌山圖、生死輪迴圖等。

一幅唐卡的繪製過程是一次積累善業功德和對佛法崇拜的行為。如你或你家裡需要供奉一幅唐卡,首先要請活佛占卦,活佛根據你的生辰八字卦出你應供應的佛,菩薩或本尊作為你的主尊以及天界地界應供奉的其他佛、菩薩。你根據活佛所卦出的內容請劃師為你繪製,劃師在繪製過程中也要嚴格按照儀軌要求進行。在過去,繪製唐卡除要求僧人或俗人劃師對繪劃技法、劃理純熟外,還要進行各種宗教儀式,頌唸經文,奉獻供品或發放佈施,上師還通過觀修祈請神靈----智慧之神文殊菩薩進入劃師的軀體之後,才能進行繪製。如果劃的是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還要根據所劃的本尊或護法神進行入密儀式,觀修等。對劃師 的衣食住行也有嚴格要求,在繪製期間嚴禁吃肉、飲酒、吃蔥蒜、近女色﹔並要進行沐浴潔身等。還對劃師的個人能素質品行有很嚴格的要求,而後進行精心繪製。 具體繪製唐卡的過程是這樣的:根據劃面大小,將白布用繩子繃在特製的木框上,塗上一層膠水,與後用膠水和粘土混合成糊狀塗在布的兩面。待干後,一邊用布頭沾水塗在布面,一邊用光滑的卵石進行打磨,經反覆打磨後,布面平整光滑,干後就可以起稿。起稿是必須嚴格依據劃佛像的尺度,藏語稱「提康」,意思是線房。 任何佛像或做或立都有相應的造像尺度,如果不按尺度,就不能稱其為佛像,也不能開光。起稿一般用燒制的柳木炭條,完成後用淡墨線勾劃定稿,然後就著色、分染、勾色線、最後描金。繪製完成後請高僧活佛進行裝藏,即在佛像的額、下巴、頸等背面寫上「翁」、「啊」、「哞」藏文或梵文明咒,並有各種彩緞進行裝裱, 藏語稱「故夏」,然後送寺廟內請眾僧誦經進行開關櫃儀式,使本尊或佛、菩薩附於面上,才算有了靈氣,才能成為聖物。一幅唐卡才算完成。另外,由寺廟僧人劃師奉命繪製的唐卡,施主為病人康復或家城去世的人進行宗教儀式獻給寺廟的唐卡也很多,有的著名寺廟還收藏有皇帝御賜的唐卡,這樣日積月累,寺廟就成為唐卡藝術博物館。

唐卡中眾多的佛、菩薩、觀音度母、護法神等的形象是有依據的。藏民族認為,人類所有的知識分為五類,稱五明。五名又分為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和內明。工巧明是指工藝學,根據佛陀身、語、意三者不同的工巧技能形成三種不同的類別。身是指佛的具體形象,身之工巧主要是造像,如佛陀劃像,菩薩像及塑、刻、雕、鑄等﹔語是指佛的教誨,語的工巧包括佛經的釋讀、頌唱、刻制經文等﹔意的工巧包括對佛的感受、理解、意念、包括造佛塔等。身之工巧是根據佛陀所現的三身又分為三類,即法身、受用身、變化身進行繪製。唐卡是信徒崇拜的象徵物,信徒通過對唐卡佛像的崇拜取得善業功德,因此,只有將佛、菩薩等的形象按照佛經規定的尺寸、比例準確地繪製出來,才會合乎要求。這也是繪製唐卡劃最重要的事項,因而也就有了繪製佛、菩薩像的標準: 《佛說造像量度經》、《聖像繪塑法知識源泉》、《身、語、意量度註疏花蔓》等大量有關造像比例的論著對造像進行了嚴格規範。為了佛、菩薩的形象塑造完美, 還要求按佛經中記載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作為依據來繪製,這樣,佛、菩薩形象就更加完美無缺。

 





本文留言

作者李淑芬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