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療養之道 (圖)

 

 現代人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飲食不正常,罹患胃病的人越來越多。一般人以為有病,只要完全仰賴藥物,就可以治癒。可是胃病並非如此簡單,如果生活飲食的惡習不改善,心理的錯誤不糾正,生理的失常不恢復,全身的症候不消除,胃病將不易痊癒。人體本來就有自然復原的機制,以上偏差的狀態如果能消除,許多腸胃疾病常能不藥而癒。

●以下談談導致胃病的幾個主要因素:

一、攝食、生活的失調:

1.飲食無節制:

拿古人的一句話來說:"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三分飢"的意思是飲食不要過飽,這樣食物在胃腸中才容易消化。"三分寒"是說穿著不要過度溫暖,這樣可以培養身體抵抗風寒的能力。以上這段話是免除小兒諸病的總結,大人一樣適用。

2.飲食無定時:

食物入胃之後,容易消化的東西,約一至二小時即能消化,不易消化的東西,則約須四至五小時才能消化離胃。有些人因為工作繁忙、業務緊張,全心全意做事,將飲食置之度外;有些人在飢餓過度時,急忙進食,對食物不加咀嚼,只顧填塞胃囊,這些情況都容易使胃部的消化功能失卻正常。

3.飲食不適宜:

(1)過食生冷:中國人吃東西,主張多吃溫熱熟食,少吃冷的,這對胃部十分有益的。中醫認為"寒則血凝",冰冷食品容易造成氣血凝滯不通而衍生出許多疾病,如現代婦女常有痛經的問題,有許多是過食冰冷食品所導致的。另外,未煮熟的生菜及生肉(尤其是生肉),容易影響腸胃的正常消化運作。運氣不好的,吃到感染寄生蟲的生菜或生肉,得到寄生蟲病,徒增痛苦。

(2)早午晚飲食失節:俗話說:"早飯吃得早,中飯吃得飽,夜飯吃得少。"在一天之中,早晨宜吃輕鬆流動不燥熱的食物,待中午胃部消化運作能力漸強,即可照常飲食。晚餐時已接近睡眠,不必多吃。現代人生活飲食型態改變,常常早餐不食,中、晚餐多食,外加宵夜,以致胃腸消化運作功能紊亂,產生許多胃腸疾病。

(3)吃飯時用腦:如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看報紙、討論公作事務等,容易影響胃部功能。另外,吃完飯後,不宜立刻坐下來辦事,尤其不宜即用腦力,最好能有小小的散步,這對胃部虛弱,消化困難的人,是很有助益的。

二、生理的失調:

1.胃部功能虛弱:胃部功能虛弱,中醫認為是胃火不足或胃陽不足,胃部的運作功能減退,以致出現食慾不振,胃部膨滿,食物停滯等症狀。中醫可用甘溫補氣健脾的方法,使胃部運作功能恢復正常。

2.胃酸過多:胃酸過多的臨床表現症候,與中醫的"吞酸、反胃、噯酸氣"相符。長期胃酸過多的症狀沒有治療,容易導致胃潰瘍、胃出血等疾病。一般治療胃酸過多的方法是使用鹼性藥品來中和胃酸,此種方法僅能治標,無法治本,過了一陣子此毛病又容易復發。治本之道,還是在提升胃腸的消化運作功能,使胃酸的分泌正常,才能減少此症狀的復發。

三、心理的失調:

中醫向來認為七情(怒喜憂思悲恐驚)內傷容易導致胃腸疾病。如"憂思傷脾"、"肝郁犯胃"、"肝氣乘脾"(肝木克脾土)等。胃病從臨床角度來看,大部分是由心理因素(七情)所導致的,所以治胃病的藥物及食療,功效常僅居小半。許多心理上的失調,需要靠患者自行糾正,才能改善病情。如個性上容易憂心、悲傷、忿怒、緊張,這些心理因素不去除的話,即使服藥後病情能好轉,亦容易復發而不易根除。因此"修身養性"是改善胃腸疾病的重要方法,千萬不可忽視。

【胃病飲食宜忌】

1.《黃帝內經》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指出飲食均衡對調養身體的重要性。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中,以五穀最為重要。以中國人的飲食來說,一日三餐中至少要有一餐以米飯類為主食,這是補養胃氣最好、最簡單的一個方法。有胃潰瘍的患者,可多食含黏液質的食品,如秋葵等以保護胃壁。

2.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奶類、蛋、花生、油膩食品;澱粉類,如蕃薯、馬鈴薯、芋頭、豆類;及太冷、太甜、太酸、辛辣刺激性強等食品宜少食。

本文留言

作者吳國斌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