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徐昌生: 什麼樣的GDP才算創造了財富?

作者:徐昌生  2009-03-04 22:0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是使全社會更快更多地創造財富積累財富。為了表示一國一地財富增加的快慢與多少,人們採用了GDP這個概念。如今這個概念風頭正健,地方政府都在把創造更高的GDP當作頭等大事來重視,中央政府也把"保8爭9"當作了2009年必須達成的目標來追求。問題是GDP真能表示社會財富的增加嗎?我們應當創造什麼樣的GDP才算真正增加了社會的財富呢?大部分人恐怕對此不甚了了。本文試圖從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出發,對GDP與財富的關係做一詳細的梳理,旨在讓廣大讀者明白什麼樣的GDP是有效的,什麼樣的GDP是無效的,我們在今後的經濟工作中應當追求怎樣的GDP。

一、物質與財富的區別

先從一個老掉牙的故事說起。說是人類尚處在以物易物的朦昧時代,某甲製造了兩柄犀利的斧頭,某乙射死了兩隻肥壯的野羊,甲只需其中的一柄便足夠自己砍伐樹木,另一柄只是閑置;乙一時半會也吃不了兩隻羊,另一隻放長了時間就會腐爛變質。於是,兩人自發用各自多餘的東西進行交換,這樣兩人便都有了一柄斧頭與一隻野羊。試想,假如不發生交換,則甲的另一柄斧頭並不能派上用場,乙的另一隻野羊也無人可以享受,它們並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因此只能算物質;而一旦交換發生,斧頭與野羊的數量與質量並未發生任何改變,但它們立刻派上了新的用場,此時,儘管斧頭還是那柄斧頭,野羊還是那只野羊,但它們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因此,它們就從物質變成了財富。

這個故事包含了一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雙方自願(不妨礙第三人)的交換總能促進雙方財富的增長。這個原理反過來應用,便是: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算不算財富並不能一廂情願,而是只有通過交換被他人(現代社會就是市場)認可後,這樣的產品才能變成社會財富,沒有人願意與你交換的產品充其量只能算是物質。

需要說明的是,物質是不會消失的,它可以從一種形態變成另一種形態,這一點我們初中學過的物質不滅定律(後改稱質量守恆定律)已經給出了答案。但是,財富卻是可以消失的,一種產品從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變成了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東西,物質仍然存在,但財富消失了。比如,一棟房子被燒燬,從物質層面上看,它只是改變了一種形態,變成了磚頭瓦礫斷壁殘垣;從財富層面上看,它不能再滿足人們的居住需要,因此財富已經消失或者至少是減少了。

二、財富與GDP的關係

人類早已走進了貨幣年代,現實生活中的以物易物已經很少很少,但人們用貨幣購買他人的產品,其交換本質仍然是和前面的斧頭換羊一樣。因為,貨幣是自己的勞動所得,用貨幣購買別人的產品實質上就是用自己的勞動產品與他人交換,但貨幣大大地方便了人們的交換。由於有了貨幣的計量,人們還能對通過交換後財富的增加程度作出比較準確的描述,這就有了GDP的概念。

什麼是GDP?它是聯合國頒布的國家經濟核算體系中的一個指標,主要是反映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活動所創造的財富增加值總量。這個概念太文縐縐,一般人不好理解,還是舉一個例子更容易使大家明白。

假定有電視機廠商以500元的出廠價賣給經銷商,經銷商經過選購、貯運、展示等環節後再以600元的零售價賣給了客戶,此時GDP的數值就是 600-500=100元。顧客願意多出100元購買電視機,則說明顧客覺得多花100元是值得的,其獲得電視機帶來的收益超過了持有100元現金或者用 100元購買的其他物品。這種簡單的計算方法,表示了電視機從派不上用場的生產廠家輾轉到了迫切需要觀看電視的人手裡,它的價值得到了提升,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社會財富增加了,而這個增加數值100元就是GDP。電視機的其他生產環節或其他產品從第一產業經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不斷流轉,其GDP的產生道理也是如出一轍,總是表示產品或資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和分配到更加需要的人手裡。如果全社會這種交換越多,GDP數值就越大,則表明社會的有限資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與利用,社會的財富就增加得越多,因此地方政府把GDP的快速增長作為自己任期內的目標是非常有道理的。

問題是,既然我們的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這個原理,因此我們在追求GDP時,就必須符合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準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

三、強制交易的GDP

假定交換的雙方不是出於自願,則強制交換就未必能夠促進雙方財富的增長。仍延用前文舉例,假定甲自己除了有兩柄斧頭以外,自己也有一隻野羊,他肯定並不想與乙交換,而是想去尋找丙換蔬菜或者尋找丁換鋤頭,可是乙卻仰仗自己的蠻力強行與某甲交換,甲因為懼怕乙的淫威,只好同意。彼時乙是增長了財富,但甲的財富卻並未增長,只是多了一頭吃不了很快要腐爛變質的野羊,也就是說乙財富的增長其實是來自於對甲財富的掠奪。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而且可以反映在GDP上。比方說,政府要在老城區拆遷建新房,居民們勢必提出補償要求。按照同等地段的價格,應當每平米至少補償5000元,但政府因為財力有限或者其他的原因,只同意按3000元收購,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居民在一片牢騷謾罵中搬了出去。政府再以 5000元的價格賣給了開發商,開發商經過設計、施工等若干環節建成新房子,再以7000元的價格賣給了業主。此時,通常的GDP的計算是按照實際發生價格,即每平米的GDP應當是(5000-3000)+(7000-5000),總計為4000元;可是政府如果不強制交易,而是按照市場價5000元收購,則應當是(5000-5000)+(7000-5000),總計為2000元。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強制發生的價格,GDP的確是大幅增長,每平米產生 GDP4000元;可是如果當初政府的收購行為是按照公平自願的原則來進行,則同期社會每平米增加的GDP就只有2000元,遠遠沒有我們所計算的那麼多,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負數也不一定。

四、妨礙他人的GDP

假定交換雙方自願,但因為妨礙了第三人,則對當事雙方來說也許是增長了財富,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則未必是件好事,有可能會造成財富的更大損失。比方說,甲乙兩人一個出斧頭作為作案工具,一個出野羊作為作案糧食,兩個合謀去搶丙的疏菜,結果甲乙雙方的財富都有快速增長,但他們的財富不是來自於財富的創造,而是來自於對丙方財富的轉移。假定這樣的事不為社會堅決制止,則甲乙的行為必將會激發更多的人充實到財富轉移的行列中來,社會的財富只會越分越少,過去的"打土豪,分田地"就有點類似的味道。

現實生活中這樣公然的明火執仗已不多見,但也並沒有絕跡。假定某鋼廠以犧牲周邊環境為代價生產出來的鋼材非常便宜,每噸所花成本只需1500 元,再以2000元賣給了私人建房者,此時雙方是自願交換,按照正常計算方法應當是每噸鋼材產生500元GDP。可是這些鋼渣廢水卻造成了大規模的環境污染,周邊的良田顆粒無收,國家為了治理這糟糕的環境,需要按照每噸鋼產量500元人工投入來治理方能恢復,則這家鋼廠對社會的財富來說,增加量為零,因為鋼廠所賺的500元正好被政府派來治理環境的人工費500元抵消。但按照現行GDP的公式,卻是兩個500元相加,莫名其妙地產生了1000元的GDP。如果國家不治理呢?那麼GDP是增加了500元,但農民們是不會答應的,因為他們的農田本來也是要產生GDP的,可是卻因為有了鋼廠的GDP,使他們減少了GDP,或者乾脆說,鋼廠所獲得的財富實際上是轉移了農民財富!

五、出口創造的GDP

前面已經說了,這個世界上有不自願的GDP,也有妨礙他人的GDP,那麼有沒有交換沒有完成的GDP?有的,而且這種現象比較普遍,但是也最容易被人忽視,恐怕要多費點口舌才能說清楚。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創造GDP(其實就是創造財富)有三種途徑,俗稱三駕馬車,即出口、投資和消費。

先說出口,出口實際上是兩國之間做交換,原本很正常,同樣能夠促進雙方財富的增長。但是,出口與國內之間的交換卻又有不同之處,那就是各自的計價標準並不一樣,美國人的產品是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的,中國人的產品是以人民幣為計價單位的,這就涉及到匯率換算。如果匯率不能正確反映兩國人民之間交換的真實需要,或者直接地說就是換算比率偏高或偏低,這就會造成雙方的交換不平衡,要麼是我多給了你,要麼是你多給了我,這種貿易順差一旦數值十分巨大,則說明交換就並沒有全部完成。

以我們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我們已累計貯備美元超過了2萬億元,也就是說我們給了14萬億元(按7元人民幣兌1美元價格粗略計算)的東西給美國,按照交換的原理,美國應該給我們2萬億美元我們需要的東西,這樣才會在促進美國人財富增長的同時也促進我們自己的財富增長。美國人當然同意給,我們貯存的大量外匯就是他們給的,我們可以據此到美國的市場去買我們需要的東西。

可是現實的情況是我們並沒有用這些外匯去購買美國人的東西,原因就是因為匯率偏低。本來是5元中國生產的東西可換1美元美國生產的東西,但我們政府卻硬性規定要7元中國生產的東西換回1美元美國生產的東西,這就導致了出口企業生產繁榮而進口企業生產萎縮。對出口企業而言,他們把7元錢的東西送到美國才賣1美元,美國人覺得非常便宜,故而願意消費中國的產品,而這些出口企業把換回的1美元再在國內央行換回7元人民幣,他們的產品即使賣得很便宜也有錢賺(但如果是1美元只能挽回5元人民幣則鐵定虧損)。可是對進口企業而言,他們就沒有了積極性,他們本打算到美國進口一批機床,可是因為他們必須花7元人民幣才能在國內央行兌換1美元,他們覺得按照這樣的價格進口設備成本太高,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競爭力,只好放棄進口。再說中國人到了國外旅遊公務之類也捨不得花錢,雖然他們已經兌換了一些美元,可是他們到了美國按人民幣的比價一算,那裡的東西價格都高得離譜,他們只好也不用美元。正因為匯率偏低導致中國人都不願意使用或者說用不起美元,所以,央行的美元就越攢越多,結果到今天居然有2萬億之巨。

這2萬億的巨額外匯貯備,相當於美國人給了一張欠我們14萬億元人民幣的借條,甚至借條也談不上,因為美元是可以由美國這個主權國家自行印刷的,它可以不斷多印多發使之貶值,其他什麼實際的產品也沒有給我們,這種交換能算完成了嗎(當然,這不能全怪人家)?但是如果按照GDP的計算公式,假定這14萬億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成本是12萬億元,則整個國家的GDP就增加了2萬億元人民幣。從實際的結果看,是我們中國窮人白借了14萬億的東西給美國富人,而且沒有利息,我們的財富大大地減少了(因為都送到美國去了,但卻沒有從美國拿回相應的東西),但從GDP的數據上看我們卻增加了2萬億,這個GDP 的增加在國內並沒有財富與之對應。

所以說,出口創造的GDP只有在外匯收支平衡的基礎上才有意義,才算為國內增加了財富,只賣不買或者多賣少買產生了巨額順差,都表明我們還有相當多的交換沒有完成,因此這樣的GDP就不能算為社會創造了財富。

六、投資產生的GDP

現在我們的國家非常信奉凱恩斯的一些做法,即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採用政府投資來拉動經濟,比如中央政府表態要在3年內投放4萬億元人民幣來救市,而且主要領域是諸如鐵路一類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增加投資來救市本身無可厚非,如何投資卻是一篇值得探討的大文章。

前面我們反覆強調過,交換只有被他人認可,物質才能變成財富,否則物質能不能變成財富或者財富的真實數量就要大打問號。投資實際上是交換過程的過渡階段,比如投資機器是為了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再賣出去,投資房產是為了今後把房產以更高的價格賣給他人居住,投資高速公路是為了今後向過往車輛收費再收回投資。如果是私人投資,我們可以把這種投資視為交換的完成,因為私人投資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因此他在投資之前決策是非常謹慎的,如果其最終的產品不被市場所認同(即無人與之交換)則意味著其血本無歸,沒有多少私人投資會這樣冒冒失失。

但是,投資的主體換成了政府,問題的性質就起了變化。比方如,政府想投資辦一個企業,這個時候決策的是官員,官員們也是經濟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他們可能並不切實關心這個企業今後生產的產品是不是能賣出去,能不能夠收回投資,而是辦這個企業自己能不能得到好處,或者在自己的任期內能不能多出支撐門面的政績。何況,政府投資的項目有的是壟斷,壟斷是靠行政強制來獲取超額利潤,是人們在沒有選擇下的交換,相當於強制交易的GDP;有的根本不考慮回報,比如修建一個超大規模的體育館,平均10年或許才能用上一次,而平時的維護費用卻高得驚人,如果是私人絕對不會這樣草率,這相當於沒有完成交換的 GDP。

舉個例子或許道理講得更清晰。比方說,某國有企業投資了8000萬修建一個氣勢宏偉的大門,各種鋼筋水泥等供應商的成本是6000萬,該企業以 7000萬元將原材料採購至工地,再花1000萬元的人工費用把它建成,此項工程產生的GDP是(7000-6000)+1000=2000萬元。但是,過不了多久,這個企業改制,眾多的意向收購者只肯出相關廠房與設備的錢,對於這個大門的收購報價是零,也就是說他們不肯出錢買這座大門,他們認為這個大門對日後的企業經營沒有絲毫用處。甚至還有人另外加個負數報價,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大門太佔地方,既要維護成本又不產生效益,應該拆除,這就需要賣方另外支付費用。這個例子說明,雖然按照GDP的計算公式社會是增加了2000萬財富,但實際結果是,當初國有企業這項投資推到市場之後並沒有人願意與之交換,不僅是這增加的2000萬不是財富,甚至還將原來6000萬財富(即本可以用作生產財富的鋼筋與水泥等)也變成了一堆鋼筋水泥垃圾。

當然,私人投資也會出現失誤,但錯誤的頻率與烈度恐怕要比國有企業或者公共財政低得多,因此,這也就是在中央政府投入4萬億救市時,很多經濟學家呼籲應該把更多的錢交給民營企業來使用的道理。

七、消費帶來的GDP

消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真實自願且不妨礙第三人的交換,消費的增加意味著社會資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分配,意味著大量的產品被生產出來滿足了人們的需要,社會的財富總量是實實在在地增加,故其產生的GDP最值得提倡。當國內儲蓄總量太多的時候,這意味著有許多的居民沒有將自己的勞動成果拿出來與人交換,妨礙了社會財富的進一步增長,因此,儲蓄率太高一直被經濟學家視為社會創造財富的障礙。

消費的重要還體現在其最終讓投資找到到落腳點。倘使大家都不積極主動消費,則意味著當初大量的投資(無論是政府還是私人)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人願意與之交換,這就使投資活動不能持續,從而抑制了社會財富的大量和快速地創造。已經投資的項目因為產品不能銷售,企業難以為繼,當初的財富就有可能在一夜之間變成泡沫。當然,這些過剩的產能也可以轉向出口,可是國外的經濟也不會永遠高漲,一旦遇到諸如金融危機之類的事情,他們的居民也捨不得消費,這時企業仍然難逃倒閉的命運。因此,中央把擴大內需激發內需作為一項長期政策是不會有問題的。

需要我們大家思考的是,對於芸芸眾生來說,追求生活幸福快樂應當是人生的主要目標,何以會捂緊口袋而不肯消費呢?原來,人的一生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比如生病、遭災、退休、失業或者孩子上學,這些都是要花錢的,如果有錢的時候不積攢一些,困難來臨時就會束手無策。為什麼美國人的儲蓄率會這樣低?不但不存錢,還借錢消費,今天敢花明天的錢,許多人認為這是美國人的傳統文化所致。其實,當初美國人的儲蓄率也是非常高的,只是隨著美國經濟的強大,他們設計了一系列的制度來解決了人們的後顧之憂,使他們的國民在失業時有失業救濟金,在生病時可以享受醫療保險,在孩子上學時可以接受免費教育等等,這樣國內的消費就大大地激發出來了。

參照美國人的經驗,我們的政府在投入4萬億進行救市時,有些做法就很值得商榷。如果用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前文已經分析過,這裡面有可能會造成太多不必要項目上馬,造成太多的社會浪費,其產生的GDP可能存在許多水分,甚至不僅不會增加財富,有可能還會消滅社會財富;如果我們把這些錢用來保障國內居民的失業、醫療和教育時(比方說直接當作農民工失業救濟金投入),這種用法既能促進GDP的產生,更因為有了這種保障,使更多的居民對未來的生活感到安全和放心,他們將會大膽地消費,從而帶動其他方面的GDP快速增長,最終能夠促進整個社會財富的大幅增加。

八、對GDP概念的修正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GDP雖然有許多的缺陷,但的確能夠表示社會財富的增加,目前還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概念。對於GDP概念的缺陷,我們也並非完全一籌莫展,可以在現行GDP概念的基礎上作一些修正,使GDP的概念更臻完美。我們姑且把這個概念叫做GDP的有效累積,它增加了兩個要素,一個是有效,一個是累積,它的計算方法是當年的GDP總額,減去無效的GDP和消失的GDP,它比純粹的GDP概念更能反映一個地方的富足程度與發展速度。

什麼叫無效的GDP?什麼叫消失的GDP?

現在各地都在搞工業園,省地縣甚至鄉鎮一級也有,招商引資來的企業都在園區內跑馬圈地,許多廠房建成以後並未投產就閑置起來,有的企業圈了一塊地之後便雜草叢生,這些廠房與圍牆的投資雖然也使當地產生了GDP,但周邊的老百姓都非常痛心,認為這是極大的浪費。究其本質,這種方式產生的GDP是一種徒有其表的無效GDP。

某地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大量房屋被沖毀,大片莊稼被淹沒,老百姓哭天喊地痛心疾首。次年,他們硬著頭皮或支儲蓄或舉債務搞災後重建,建築運輸等業一片繁榮,這一年的GDP是往年的130%,但老百姓反倒感覺自己的生活質量比原來差了一大截。原因很簡單,洪水把多年來的勞動成果毀於一旦,而勞動成果就是往年GDP的累積,這些GDP因為洪水瞬間消失。

如果一邊是GDP增加,一邊是GDP的消失;或者是GDP在不斷地增加,但增加的卻是一些無效的GDP,那麼再高的GDP發展速度也並不能證明社會的財富在增加經濟在發展,因為,只有保留下來並為人們所需要的GDP才是真正的財富。一個地方不斷出現消失的GDP或者是無效的GDP,只能證明我們過去做了太多的無用功或者我們現在的決策有問題。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生活當中這樣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層出不窮。中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大興土木,大馬路大廣場大公園層出不窮,有的學校斥資數千萬修造一個大門,有的城市在幾無人煙的郊區大道上通宵亮燈,這些遠遠超出實際需要的面子工程,難道不是無效的GDP?很多地方的城建規劃是朝令夕改,房子是拆了建,建了拆,再拆再建,屢建屢拆,每一次的拆遷過程不都是過去GDP的消失?

如果起用了GDP有效累積這個概念,我們對一地的經濟發展狀況財富擁有程度就能夠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一地 GDP的總有效累積數值越大,表明這個地方越富有;當年的GDP有效累積越多,說明當年此地的經濟發展速度越快!因此,啟用這個概念就顯得非常的必要與迫切,但願政府與學界能夠採納。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一個幾乎人人皆知的經濟學概念裡,其實蘊藏著一系列非常深刻的經濟學道理,非經深入研究透徹瞭解,並不容易明白其中的奧妙,這正是我們喜歡經濟學的理由,同時也正是經濟學被大多數人所濫用所誤解的原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國經濟學人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